作为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杨昌芹与竹为伴十余载,用她的话说,是竹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如今,她的首要目标是让古老的传承“潮”起来“活”在当下。
赤水,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竹林面积130多万亩,有20万人从事与竹相关的产业活动。
作为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杨昌芹与竹为伴十余载,用她的话说,是竹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杨昌芹在展示用于竹编的竹丝。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17岁,她与竹结缘
1990年,杨昌芹出生在铜仁印江,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重担。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杨昌芹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了,当她兴高采烈拿着录取通知书飞奔回家时,推开房门,却看见母亲在悄悄搽肩伤的药……杨昌芹把通知书藏在身后,退出了房间。
懂事的杨昌芹决定不再读书,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她先是到一家餐馆打工,扫过地,当过传菜师、收银员、甚至还炒过菜……小小的杨昌芹吃苦耐劳,深得老板赏识,一年里不停地给她涨工资。但是一年后,杨昌芹总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她还是想继续学习。
杨昌芹是一个想了就要去做的人,她怀揣打工时攒下的部分工资,找到当年最喜欢她的恩师,告诉老师自己还想读书的梦想。在老师的多方奔走下,杨昌芹顺利进入印江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学习。幼师毕业实习时,印江县经贸局联系了赤水,给杨昌芹所在学校留了10个到赤水学习竹编的机会,全年级排名第一的杨昌芹毫无疑问作为首批推荐对象来到了赤水。
那是2007年,杨昌芹17岁。
“我是撞了南墙还要搭一把梯子爬过去的人”
赤水竹编成品,要经过选竹、起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竹片要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而编织时,一坐就是一整天,不断重复着枯燥的程序。
师从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陈文兰,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锯竹学起,杨昌芹凭着一股执着与喜爱,很快便掌握了一个个复杂的工艺要领。
一年学习期满后,杨昌芹主动提出留下来,继续深入学习平面竹编技艺,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家人希望杨昌芹做一份安稳的工作。当时,她在老家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找到一份幼师工作,月工资3000元,而留在赤水做竹编,月收入不到400元。但杨昌芹选择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妈妈说别人是撞了南墙就回头,我是撞了南墙还要搭一把梯子爬过去的人”。杨昌芹说。
杨昌芹通过勤学苦练,精心钻研,从一名学徒慢慢成长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当年从印江派到赤水学习竹编的共有10人,只有我坚持了下来。”杨昌芹说,“竹编事业是寂寞的,需要坚守工匠精神,唯有坚守,才能传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杨昌芹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加工竹子(2019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传承竹编遗产 带动群众致富
“一根竹子,如果当作加工材料卖,最多能卖10块钱,但经过杀青、染色、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制成各种竹编手工艺品,一件器物就能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杨昌芹说,就是山上这一棵棵青绿的竹子,在手艺人的创作中已经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杨昌芹一手打造的产学研基地,特色竹编带动了上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更多的年轻人也返乡来到这里。“年轻妈妈们在基地里做着竹编,身边是竹篓里熟睡的孩子。” 杨昌芹说,这就是乡亲们追求的幸福模式。
因在竹编传承保护和带动致富方面具有突出引领作用,2018年,杨昌芹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上两会,手捧竹编工艺杯、身着苗族盛装的杨昌芹便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我以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苗族竹编技艺,这既是对竹编非遗传承保护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这些常年坚守的手艺人的莫大鼓舞。”
2018年,杨昌芹(左二)以一身苗族盛装亮相“代表通道”。 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竹编走红海外 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
作为一名“90后”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让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
为了让非遗“潮”起来“活”在当下,杨昌芹先后到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进修学习,回来后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立体精细竹编工艺编织当中,创新推出了竹编瓷器、竹编首饰、竹编禅意香炉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把美观与实用结合,融入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赋予了竹编这项传统技艺新的生命,打开了赤水竹编的销售大市场。
2021年,中国竹编走红海外,7000万TikTok网友在线围观中国“功夫”。锅刷、阳伞、竹柜……从简易的日常用具到复杂的工程结构,从精巧的小物件到新颖的现代工艺品,竹编手艺人在TikTok上发布的制作视频展示了竹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受好评。
“竹编技艺火到国外,证明这项传统技艺很值得我继续坚守下去。”杨昌芹说。
杨昌芹(中)在指导学员创作竹编。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谈及未来发展,杨昌芹始终坚信一句古话:“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未来,她将在乡村继续做好竹“文章”,通过设计重新焕发传统手工艺与自然材质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综合新华社、贵州日报、中国新闻网、《今日中国》杂志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