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春和景明 温暖生命

作者|黄欢
  • 故事人物
    • 郎景和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发表时间
    • 2022-02-14

郎景和是继林巧稚之后,我国又一位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生。患者们从他身上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有医者的仁心。

最早开展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制订盆底疾病的诊治策略,率先引进宫颈癌筛查技术,并开展全国示范性筛查,带领我国妇科腹腔镜技术由“跟跑”到“领跑”……

郎景和是继林巧稚之后,我国又一位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生。患者们从他身上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有医者的仁心: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间,在关于生命与哲学的思考中,倡导医学人文关怀,传递温暖力量。

他常说:“是病人教我们怎样看病,是病人教我们怎样做医生。”

始终围绕难点

“决策占75%,而技巧只占25%”

“你到协和来,不仅是一个临床医生,更要成为一个临床学家。学家就是得有学问、做研究、能教学,不仅仅会看病。”从医伊始,前辈专家的话让郎景和明确了一生的志向。

近60年,郎景和在妇产学科上建树颇丰,对此,郎景和的回答举重若轻:“就是围绕难点、焦点问题,研究破解之策。”

20世纪70年代,卵巢癌发病率很高,死亡率达70%,为了改善治疗效果,郎景和开始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卵巢癌的淋巴转移规律,并率先实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率。

到80年代,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育龄妇女多发病。“引起疼痛,导致不育,形成包块,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极具侵袭和复发性,是难治之症。”面对急切的治疗需求,郎景和开始了艰巨的发病机制研究。“子宫内膜脱落,跑到盆腹腔,不是稀奇事,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出现,但为什么只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得病?”

“我们研究证明,是因为有些女性的在位内膜本身存在问题,其侵袭、粘附、血管形成能力强。”由此,郎景和提出了“在位内膜决定论”学说,并且全面剖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问题,建立了诊治规范。这一学说此后被写入教科书中。

为了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郎景和积极引入妇科腹腔镜技术,推动我国妇科内镜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从全国只有两三名医生会操作到县医院医生都会操作的巨变。

“年纪大了,盆腔器官脱垂怎么办?”“这么小年纪,生育器官畸形怎么办?”……随着更高质量的健康被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郎景和又着力推动建设盆底、生育畸形等多个亚学科,担任学组组长,制订诊治新策略,使其成为全国妇科大夫的必备技能。

在医院、在手术室,当肠粘连分解不开或肠子出现了破口、输尿管找不到了、子宫和卵巢被恶性肿瘤粘连包裹找不到了,主刀大夫无处下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紧急呼叫“郎大夫”。郎景和上台后,总是能在很短时间内理出头绪,经过一番“剪”“切”“缝”的指令后,让手术变得“柳暗花明”。

是之前的主刀大夫技术水平不够吗?显然不是。“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源于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源于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临床上,郎景和有一个出名的言论:一个成功的治疗或者手术,决策占75%,而技巧只占25%。

成功切除重达18公斤的子宫肌瘤,是郎景和精湛医术纪录中值得回顾的一件事。病人年届40岁、并发症多,肿瘤巨大且性质待确定,如此艰险的手术能成功,郎景和归因于完备严谨的计划和准备。

由郎景和主刀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镜手术表演,至今仍在被观摩、研读。但他却认为,“外科从来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哲学理念和艺术观念的综合体现。”

最初心愿是学文的郎景和总说,“医学是我的职业,哲学是我的训练,文学是我的爱好。”他的办公室四壁皆书,“医生是个要终生学习、不断充电的职业”,他笑言,“可借钱,不可借书”,道明原因,“不是小气,是嗜书如命”。

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慰藉”

“来协和看病的患者,都抱着治愈的期望。我们是不是都能看好呢?”每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新员工进院会,都会请郎景和来讲一课。一个观点总被复述:“也许,我们不能保证治愈每个病人,但我们要保证好好治每一个病人。”

郎景和认为,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还更应重视体恤和关怀。“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

一位农妇常年腹痛,在床上躺了十年,“肚子里像是有根棍子,痛得连腰也不能弯”,经多方治疗无果,生不如死。到协和后,郎景和为她做了成功的腹腔镜手术。术后第二天早晨,郎景和照常去看她。情况很好,人却依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还痛吗?”“有点。”“为什么不活动一下?”“不敢。”

原来,她肚子里的病灶去掉了,脑子里病灶依然还在。郎景和耐心解释,亲自扶她下床,搀她走路。第四天出院,丈夫来接她,她拒绝搀扶,而是和丈夫相挽着,欢喜地绽放出十年来第一次共同的微笑。

这样“治愈”的故事在郎景和的行医生涯中常常上演。他喜欢引用美国名医特鲁多的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慰藉。”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父亲起名时,似乎已将此意刻进了郎景和的心脑。在他的诊室,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耐心询问病史,随口聊聊家常,为了讲明白病因和治疗方案,甚至拿笔给患者画示意图……

“在疾病的治疗中,人的心理要素也起着巨大作用。”郎景和说,“治疗病人,并不意味着只注重疾病本身,更应考虑病人的全部,包括她的家庭、情感、婚姻、社会等各方面,甚至她的以后,然后再做出医疗决策。”

郎景和始终奉行一个原则——“永远走到患者面前去”。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应该特别警惕,不要把自己变成只会操纵机器和器械的匠人和纯科学家。“实际上,再高级的仪器也不万能。比如疼痛,似乎没有准确的办法去测量。”

“全心全意”“待病患如亲人”,在郎景和这里,实在是很自然的事。今天做了一台大手术,下班以前一定要去看看——生命体征、病人诉说、尿量、引流……如果情况不好,不会走。晚上也会打电话询问情况,第二天如果是节假日,也会自觉来看病人,无需用加班费来“刺激”。

“生命所系,人命关天。”在郎景和看来,医生随时都在准备着被病人呼叫,这并不是如何先进、模范的事。“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如今已82岁高龄的郎景和,依然坚持每周四查房、出门诊,并随时准备上手术台,走到患者面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大家多竞赛、少碰撞”

“形成一片森林,要有大树,这是招引、是象征。但仅有大树不行,还要让小树们也享受到阳光雨露,茁壮长大起来。”郎景和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20余年,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挂念的事情。

科里大夫多,他和每个人商谈,为每个人设计目标,划列跑道,使每个人在科里能定岗、定位和定向。郎景和坚持“400米跑道论”:“大家多竞赛、少碰撞。跑出400米,就要看你的毅力和意志了。”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郎景和觉得,带研究生是件很快乐的事,也是件很费心的事。“年轻人的聪明才智、活力激情,是一种感染和推动。”

郎景和有一个习惯,在查房、手术时提问题,通常是让年轻医师回答。“他们答对了更好,答不对或答不出,也没有关系。我看重的不是回答的对错,而是思维方法。”郎景和也鼓励学生们踊跃提问,“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

博士毕业21年了,导师郎景和修改返回的毕业论文初稿模样,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的记忆里依然清晰,“逐字逐句修改,甚至包括标点符号!他还为每一部分内容写了小结,画龙点睛。”若干年之后,当谭先杰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修改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时,也是一样“满篇飘红”。

“没脾气有本事”“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学生们常这么形容郎景和,并会说起共同的经历:手术中,当你准备下刀或者下剪子的时候,发现被他的器械挡住,那就说明操作得不对,需要修正。这是来自郎教授的巧妙指引。

“几乎从未听到过郎大夫对学生、同事、年轻大夫说你们应该如何、应该怎样。他用自己对待师长、同事、同行、后辈、学生的日常言行和真实态度,让学生晚辈们明白为人做事应有之德、应守之规、应行之举。”一位学生在《一个医生的悟语》的书中写到。

郎景和从事临床医学教学工作近60年,培养博士140多人,这些学生都成为了学科领军人才、业内骨干。2017年,郎景和被北京协和医学院授予“医学教育终身成就奖”称号。

风起时,郎景和的办公室内铃声叮当,悦耳动听。“我喜欢铃铛。铃是指引,铃是方向,铃是吉祥,铃是祈福。医者仁心术,寰宇享福祉。”怀着为广大妇女带来福音的美好心意,郎景和而今仍在为“健康中国”不停歇地忙碌着……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