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柏: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作者|刘婷婷
  • 故事人物
    • 赵如柏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1-30

​2020年2月18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如柏与世长辞。60多年的漆艺生涯中,赵如柏将传统雕漆技艺融入楠木雕,创造出了属于他个人以及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辉煌。

2020年2月18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如柏与世长辞。在漆艺的世界里,赵如柏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星,60多年的漆艺生涯中,他将传统雕漆技艺融入楠木雕,恢复了失传近200年的漆砂砚制作工艺,创造出了属于他个人以及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辉煌。

赵如柏。图源:现代快报

叩开漆艺世界的大门

1939年,赵如柏出生于江苏洪泽县,由于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赵如柏便开始帮着家里做农活,后来在家人的力荐下,赵如柏进入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当学徒。

学徒的生活是很辛苦的。“一开始练刀法,师傅要求用刀片在毛竹上刻圆圈,每天手上都会划出好几道口子。”赵如柏回忆说。就这样不断练习了大半年,把半米长的毛竹都刻穿了,他的刀法才算是基本合格。除了刻竹子,刀片也要自己打磨,经常会磨到双手都麻木了。

1958年,赵如柏被选送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雕塑专业,系统研习《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他一头“钻”进了艺术的海洋,并对扬州传统工艺产生了难舍情怀。“老技艺的价值,在于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证了一代代工匠‘倾一生、做一事’的风骨。”赵如柏说,他的作品里,融入了师父的教诲——松针代表着坚韧品格,山峦寓意海纳百川,小路尽头看到了绝处逢生,天人和谐归于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赵如柏师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首创了楠木雕和点螺结合新工艺,尤为突出的是把红雕漆藏锋不露、光滑圆润的艺术特点融汇于木雕的立雕、镂空雕、浮雕和薄雕工艺之中,使产品既有木雕工艺层次清晰,又有雕漆工艺精致圆润的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恢复失传的漆砂砚

1985年,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姚庄101汉墓出土了一件彩绘木胎漆砂砚,由楠木雕拼而成,纹饰极为精美。这是现知最早的一件漆砂砚作品,成为漆砂砚的祖型。

“一般的砚台是石质,漆砂砚的材质则是楠木,并由金刚砂、生漆、颜料等调和上色。”赵如柏说,通常在石砚中发墨要一个多小时,漆砂砚发墨只需一分钟。相较传统的石砚,它具有轻便和坚固耐磨的特色。早在汉代,漆砂砚技艺就在扬州广泛流行,清咸丰年间失传,这也成了扬州漆器艺人的遗憾。

为了重现漆砂砚,赵如柏开始苦心钻研。他翻阅史料《漆器修饰录》,想方设法跑遍市场,最终寻得佳木,反复研究尝试漆艺与楠木相结合的雕琢方法。潜心雕琢一年多后,失传200多年的漆砂砚最终研制成功。同行、学界皆惊叹不已。

赵如柏研制的古金丝楠木雕点螺《泰山揽胜》巨型漆砂砚被誉为“国宝”。赵如柏制作的古楠木雕点螺《大涤草堂》、《醉翁亭》漆砂砚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分别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和赠送给外国元首。

松柏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坚韧挺拔、傲霜斗雪的高洁品格,这是赵如柏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他身上所蕴含的个性,正因为这样的坚定、坚持、坚守,才能让他在漆艺领域中取得耀眼的成就。但他从不满足,他说,艺术是无止境的,从来没有最好,没有顶峰。他永远在寻艺路上。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澎湃新闻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