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长安大学的“白”与“黑”

作者|党柏峰
  • 故事人物
    • 王铭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陕西省
    • 西安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妇女报
  • 发表时间
    • 2021-12-24

已经整整一周了,王铭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和诸多本部师生一样,几乎就没有停歇过,“清晨”总是从晚上七时许开始。为了母校安危,他们勇于担当,冲进黑夜,演绎着一份令人感动的“白”与“黑”。

故事主人公:

王铭,25岁,中共党员,长安大学安全与科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二年级,长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兼职辅导员。

已经整整一周了,王铭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和诸多本部师生一样,几乎就没有停歇过,“清晨”总是从晚上七时许开始。采访他的过程中,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感受到了一股青春力量,为了母校安危,他们勇于担当,冲进黑夜,演绎着一份令人感动的“白”与“黑”。

2021年12月14日,星期二,阳光明媚。因为今天调休,王铭难得睡了个懒觉,在宿舍磨蹭到10点才慢慢悠悠地走到办公室,学校还像往常一样,罗马广场在阳光下依旧庄严,操场上熙熙攘攘,有认真锻炼的学生和老教授,也有带着小朋友玩耍、散步的家属。加上晒在各处的被褥,花花绿绿,一切显得生机勃勃。王铭事后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吧。

时间跳到下午5点半,王铭还在思考点什么外卖吃的时候,群里突然传出家属院有人确诊、本部已经被封的言论。本着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原则,他安抚课题组的同学说:“我们等官方通知,这应该不是确诊,大概率是和之前一样的B类密接者”。

“小王,今晚全员核酸,你负责东院,先去操场布置场地,医护人员待会儿就到。”话音未落,他就接到领导的电话。那一刻,王铭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此时他也明白家属院有人确诊的消息是真实可信的。来不及多想,他赶忙联系东院的学生兼职辅导员一起布置场地,维持核酸检测秩序。

第一天的核酸检测从晚上九点开始,王铭也第一次看到了凌晨四点的长安大学,是如此的静美。那天的天气很是清冷,同学们送来小小的暖宝宝,却让他感受到一份别样的温暖。

那天的天空很暗很暗,透过云层的月光却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那天的心情很丧很丧,但是奋斗在一线的人们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2月15日,卫健委发布新闻,学校2名老师确诊,1名初筛阳性。至此长大按下了暂停键,教学任务由线下转为线上进行,核酸检测由集中检测变为入户检测,同学就餐由食堂错峰变为志愿者统一配送,图书馆办公室等地全部封闭。恐惧、担心开始充斥在每一位长大学子的心中,大家不停打探各种“小道消息”,不断回忆自己的行踪,看是否与确诊人员有重合,而“守护我的绿码”也成了每个人每天都在坚持的事情。

王铭告诉记者,自疫情爆发以来,为了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他先后参与了核酸检测、学生信息摸排和流调,上传下达,筛选排查,建档备案,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左右,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满屏的小红点。这时候,他再次强打起精神,挨个查阅,生怕错过重要信息。

说实话,真的很累。可是每当看到深夜还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窗外奋力工作的环卫工人,想到准备食材的食堂大叔,王铭和同事们又充满了力量。

一天,两天,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就像凝固了一般。

12月20日,每天负责摸排校内B类C类密接的王铭,不幸摸排到了自己,连夜被学校安排到酒店隔离。“记得那天也是凌晨四点,我下了车,站在酒店门口,看着漆黑的夜晚,想象着在未来没有疫情的日子里,我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而学生们为在疫情抗击一线奉献青春力量的他们送上掌声。”

夜还在继续,疫情还在蔓延。王铭现在所经历的是长安大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于他而言,这也许是一生当中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历练。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