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子岭村:“天路”铺就幸福坦途

作者|尹雪莹,齐元皎
  • 故事人物
    • 国成勤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发表时间
    • 2021-11-23

这个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潍坊市临朐县的小村庄,从昔日无人问津到游客纷至沓来,“振兴天路”不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也铺就了山村百姓的幸福坦途。

沿着10公里盘山路蜿蜒而上,尽揽巍峨山峪风貌,路的顶端是山东海拔第一村——淹子岭村。这个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潍坊市临朐县的小村庄,从昔日无人问津到游客纷至沓来,“振兴天路”不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也铺就了山村百姓的幸福坦途。

直击“顽疾”,引来“长流水”

曾经的淹子岭偏僻闭塞,山顶到山脚10公里的距离,是村民难以跨越的“天堑”。因山里穷,姑娘多外嫁,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久而久之,淹子岭成了“空心村”。

转机出现在2015年,淹子岭村乘着县里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一方面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党员带头多方筹措资金,最终投资2640万元,修建起一条长达31公里的环山路,一举将穷山村与外面世界连通起来,山村蝶变的“快捷键”也由此按下。

蜿蜒盘旋于山间的“天路”。

路通了,村集体经济破“零”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一班人变成了高速运转的“陀螺”,他们白天跑部门、访能人、到外地取经,晚上进农户、搞调研、召开会议商讨,最终一幅“天路+”的美好愿景在不断的学习、讨论、研究中变得愈发清晰。

“守着绿水青山,何不把它变成金山银山?”“路通了,现在已经具备发展旅游的重要前提,的确该顺势而为。”“好,我们就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3月,淹子岭村定下了“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在县里帮助下引来旅游开发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项目已占地3600余亩,打造成了集村上“自驾游”、村中“民俗游”、村下“休闲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闲置房屋出租等方式年均增收60余万元。

淹子岭游客露营基地。

“除了发展旅游,村里还需要有自己的产业。”淹子岭村党支部书记国成勤介绍。经过认真研究,村党支部决定将市场前景广阔的蜜桃作为主导种植产业,村干部带头自筹资金成立合作社,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进行分红,村集体从中抽取10%利润,走出了一条“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之路,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均又可增收15万元。

直上“云霄”,开启“慢生活”

一山一心境,一步一青云。登上山顶,居观景亭中,周围峰峦叠翠、云海缭绕,仿似置身世外桃源;800米高空,沿千米悬崖栈道缓步前行,如脚踩云梯,大自然壮美尽收眼底;夜幕来临,浩瀚苍穹,星空闪烁,让人心旷神怡。

淹子岭村立足自然优势,做足“云”经济,在全方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适应游客观景、休闲需要,购置50辆大型房车,修建100余间木屋和蒙古包,高标准建设游客露营基地。“夜宿山间,观满天繁星,听鸟叫虫鸣,别有一番乐趣。”来自青岛的张靖在体验后大加赞赏。

淹子岭的夜晚。

“光有自然景观还不够,还得挖掘文化内涵。”“既要让游客身心愉悦,又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我们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进入2019年,淹子岭村“两委”干部又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挖掘文化内涵该如何破局?村党支部书记国成勤找到镇上的党委书记王楷,经过研判分析,确定以淹子岭村“云经济”为牵引,挖掘整合“天路”沿线村庄文化资源,实现“云经济”到“云经济+文化”的转型。

说干就干,当地把文化镌刻在“天路”上,以“龙生九子”和“八龙王”传说为主题,打造青龙湾网红打卡地;以二十四节气为元素,打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节点;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主题,同时嵌入新时代党建元素,建设红色文化室外展厅。

“天路”沿线的党建元素。

有了文化赋能,淹子岭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擦亮,游客量年均增加2万余人,并先后举办蜜桃节、山东省文化旅游节、滑翔伞场地联赛等活动,在此拍摄的电影《幸福俏冤家》在全国农村院线上映,淹子岭村也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直抵“心坎”,捧起“金窝窝”

站在山顶俯望,一座座石头垒成的民宿掩映在绿树丛中,青石地面严丝合缝,新修的窗棂与原有的构件浑然一体,显得古朴典雅。

淹子岭村全貌。

随着村庄的旅游开发,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以前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现在直接坐在家里当老板,收益还翻了3倍多。”民宿“陶然雅居”的主人、51岁的李景斌没想到闲置多年的石头房修葺一新后,摇身一变成了“金房子”。“客源主要来自济南、潍坊、东营等周边城市,省外也有来的,客房价格从300元到1000元不等。”

干净整洁的民宿。

除了住民宿,慕名来淘“山货”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自驾游带来的“后备箱经济”让村民的蜜桃、小米、腊肉等土特产供不应求。“过去这些土特产光运出去就很困难,现在游客直接到村里购买,收入也很可观。”村民肖广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村庄大发展,淹子岭也迎来一波年轻人的“归雁潮”,32岁的国伟就是其中一员。国伟现在是一名网络主播,通过电商平台把村民的土特产卖出去,是他的工作日常。“农村大有可为,我要利用这些年在外学到的市场营销经验,为村庄发展献计出力。”这个年轻人的脸上有着满满干劲。

“我要把民宿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要参加厨师进修班,创新‘十二八’宴席,吸引更多的顾客。”“我要赶紧考出导游证,把咱村里的这山山水水啊讲给游客听哩!”村党支部书记国成勤家的小院里,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在畅想着未来……

“下一步,我们还要把田园采摘、休闲农庄、亲子体验等业态做起来,进一步拓展旅游内涵,为村民带来更大收益。”国成勤的眼睛看向了远方,江北最大的写生基地马上建好,到时候又能吸引来一批游客。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