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我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在这个辉煌时刻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返回式遥感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被选择”的科学家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打破大国垄断,中国科学家勇敢地向攻克返回式遥感卫星技术发起了冲锋。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人就是孙家栋。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了6年多,1958年一回国,就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院长正是钱学森。孙家栋跟着钱学森做了近10年导弹。1967年7月29日午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光景,孙家栋趴在桌子上进行导弹设计。门被敲响了,一位国防科工委的同志告诉他,钱学森已向聂荣臻推荐他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38岁的孙家栋“被选择”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1970年4月24日,在孙家栋等大批航天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并入轨,传回了人们熟悉的《东方红》,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1970年6月5日,国家宣布将返回式遥感卫星和运载火箭项目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众多期盼的目光再次落在孙家栋身上,那一年,他41岁。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工作是一种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探、资源普查、交通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
1974年11月5日,经过孙家栋及同事的努力,卫星完成升空前的综合检查,进入发射最后时刻。
这一天,也成为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漫长而难熬的一天。
在距离发射还有几十秒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卫星没有转入自己内部供电。孙家栋马上中止了发射,检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等到下午再一次发射的时候,仅仅过了21秒卫星就爆炸了。“没想到,转眼间火箭掉头就下来了,对爆炸那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幸亏还仗着火箭飞了21秒,否则整个发射场都没了。”孙家栋后来回忆说。
孙家栋当时在地下室,听到像炸弹似的声音后,一下子腿都走不动了,等回过神的时候,他便第一时间跑出了地下室,看到沙漠中的一片火海,孙家栋痛哭了起来。之后,孙家栋和同事们蹲在沙漠里一点点寻找火箭的碎片。
11月的沙漠多冷啊,整整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最终发现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裂痕——火箭控制系统内有一小段导线,表皮完好,可里面的铜丝有裂痕,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而断开了,由此导致事故发生。
“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孙家栋说。
最厉害的“举一反三”
成功固然重要,失败却促成了航天质量体系和制度的建立。
如今航天界有一个5句话组成的故障归零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最厉害的是‘举一反三’,”孙家栋说,一个电子管零件坏了,火箭或者卫星上的所有仪器,都不能再出现这一批次的零件,不论好坏都不能用。“这是几十年血的教训积累。”
1975年11月26日,经过一年的调整,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在太空飞行47圈后,于29日平安返回祖国大地。
1975年11月29日,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太空飞行3天后,安全返回到四川中部预定回收区域。
现在,已经92岁的孙家栋还会经常到北京航天科技大厦的办公室坐一坐,看看最新的报告和资料。不过,他现在轻易不发表意见,因为担心“影响年轻人的决策和想法”。
孙家栋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综合自中国政府网、央视网、环球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