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河村,漫步在新修的健身步道上,树木泛着绿意,三角梅娇艳绽放,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稻田与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的山丘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
走进西河村,漫步在新修的健身步道上,树木泛着绿意,三角梅娇艳绽放,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稻田与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的山丘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
西河村,因紧靠嘉陵江支流西河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最南端的金仙镇,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条大西河,上下两重天,上游餐餐饱,下游餐餐吵”,这是对昔日西河村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以前,西河村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增收渠道单一,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全村瞄准“水”资源优势,探索“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帽子,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余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1.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84万元,村情村貌已然今非昔比。
西河村全貌。
夯实基础 打造战斗堡垒
“村庄是我们大伙儿的家,要想过上好日子,大家都得铆足劲干出个名堂来。”村党支部书记张培雄刚上任时踌躇满志地说道。2018年,西河村实现整村脱贫,从前的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张培雄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西河村以支部建设为抓手,先后制定《西河村党支部工作细则》《西河村党员“十不”承诺》等,标定红线、划清底线。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抓经济抓发展的工作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领头雁”。
人心齐,泰山移。村组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当村里修路、开发建设需要集资捐款时,他们带头拿出家里积蓄;当推行股份制改革遇到压力和阻力时,他们带头交出自家的地和树;当任务重人手少时,人人都身兼数职,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逐渐转变观念、比学赶超,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康发展之路。
藤椒产业丰收场景。
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一旦形成,就会迸发出强大的聚合效应。2017年12月退伍回乡的罗俊,承包本村闲置土地20余亩建成四季果蔬采摘园,年挂果3万余斤,增收超12万元。在他的辐射带动下,全村近20人在产业园区务工,年人均增收6000元,10余户家庭走上致富快车道。罗俊也在今年1月被推选为村“两委”委员、村文书,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科学规划 加强基础建设
“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泞溅,三天停次电,两天停次水”,西河村为改变这种困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建成道路、饮水、电力、天然气、网络“五通”基础工程,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原来我家住的是土墙房,喝的是露天水,种的是荒坡地。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今天这么好的房子,马路宽敞,水电不愁,用手机跟城里的孙女视频联络也方便多了。”谈到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改变,西河村二组群众蒲剑锋乐呵呵地说。
太公岛问钓台外景。
如今,老一辈西河人的梦想逐一变成了现实:4.5米宽的柏油路户户通达,村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夜间出行大为方便;推广新能源综合利用,安装入户天然气112户、光能频振式杀虫灯10盏、建成三级污水处理池3个,卫生环境大为改善;种植各类观赏树木1000余棵、花卉3500余株,铺设草皮2000余平方米,村里村外绿树成荫、花草芬芳。
村庄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要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证。2018年,升钟水库剑阁库区实施水域保护机制,村党支部带头成立护河队,开展为期三年的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库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积极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扶、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项目,集中建成70栋具有山区特色的别墅式新民居,已成为西河沿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向“水”借力 发展特色产业
古时大禹“治”水,今朝西河“借”水。西河村党支部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依托优质水资源,成立剑阁县何所似太公岛文化旅游等3家公司。发展“钓鱼岛”“吴家大院”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家乐和传统院落。连带成片建成蜜柚观光采摘园500亩、四季果蔬采摘园20亩、藤椒产业园200亩、4公里环河步游道,呈现出“长短结合、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太公岛临湖小院。
“今天来我家的车有20多辆,根本忙不过来!还请了邻居来帮忙,在家也能把钱挣啰。”在村民罗茂元创办的农家乐里,老罗看着自家院坝停着的两排小车,掩饰不住满心的喜悦。
随着升钟水库剑阁库区水域保护机制的建立,野生鱼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来自重庆、成都、南充等周边城市的钓鱼人络绎不绝,以休闲垂钓为主的农家乐也应运而生。目前全村已发展20人以上接待规模农户13家,日接待能力超200人,户均年收入8万元。考虑到游客的休闲和生活需求,全村又引资建成规模采摘园3个,全年可提供无公害果蔬1200余吨,农户劳务费收入约50万元,土地流转费20余万元;建成农户放养生态鸡鸭兔小禽畜基地20余处,全年可提供生态小禽畜3000余只,户均收入近2万元。
“西河村‘借水’成功后,丰富的水资源终于得到了合理充分利用,一系列农家乐、果蔬园的建成极大地带动了全村养生养老、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等产业的发展。”西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梁元强喜笑颜开地说。
河还是那条河,村还是那个村。因为选好了致富路,选对了带头人,配强了村班子,西河村完成了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