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儿子牺牲了,父亲穿上他的军装冲上前线……

  • 故事人物
    • 李向群
    • 李德清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共青团中央
  • 发表时间
    • 2021-09-26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高烧40度的他扛起沙包坚守抗洪一线,晕倒又爬起爬起又晕倒,当李向群又一次冲向大堤时,他重重地倒在地上,沙包沉沉地压在他身上,鼻血顷刻间喷涌而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英模中

李向群,是最年轻的一个名字

图片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高烧40度的他扛起沙包坚守抗洪一线

晕倒又爬起爬起又晕倒

当李向群又一次冲向大堤时

他重重地倒在地上

沙包沉沉地压在他身上

鼻血顷刻间喷涌而出……


李向群最终因抢救无效

牺牲在23年前


就在去世的8天前

李向群刚刚光荣入党

他在自己的救生衣上写下

“全力以赴”

图片

李向群用20岁的生命

兑现了他的这句誓言

图片

李德清细心擦拭儿子李向群的烈士通知书

李向群的老家在海口市秀英区高山镇,在老屋的一个木柜顶上,李向群的父亲李德清取下一直珍藏的那个迷彩背囊,里面装有李向群牺牲前穿过的军装、胶鞋和戴过的军帽。在李向群牺牲后的无数个夜晚,老人有空就翻出来儿子生前的物品,抚摸着儿子戴过的肩章、帽徽。

老人说:“这套衣服对我来说很珍贵,我一直都仔细珍藏。每次我看见这套迷彩服,就好像儿子还活着一样,有它陪着我,我心里好像也能舒服一些。”

图片

李向群生前与父亲李德清的最后一次合影

如今,李向群虽然已经牺牲整整23年了,但李德清一直还清晰地记得当初送他参军时的情形。自打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李德清就开始下海经商,家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致富不忘报国,当李向群提出参军的想法时,李德清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他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李德清说:“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但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我们才能渐渐富起来。富起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党。向群入伍之前,我们要求他到部队后一定要好好干。我们告诉他,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样才算一个好兵。”

1996年12月,18岁的李向群参军入伍,成为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的战士。在父亲的鼓励下,李向群在部队积极上进,刻苦训练,新兵训练成绩在全营新兵中名列第一,并在年终考核中获得军事训练“满堂红”,被评为优秀士兵。

图片

李向群牺牲前的抗洪影像

1998年6月,回家探亲的李向群,从电视上得知长江流域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他立即中断休假,提前归队参加抗洪抢险。李德清和妻子拗不过儿子,只能目送着他离去。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李德清回忆起那时的情形:“1998年8月22日下午,部队里的领导打电话过来,让我们23日赶到武汉。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团长、政委和抗洪指挥部的领导都到机场去接我们。他们对我说,向群已经牺牲了。”

在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闸门渗水口的位置,李向群不顾自身安危,一次又一次潜入了浑浊的江水之中。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右脚被破损的闸门划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

上堤后,不顾连长劝阻,李向群强忍剧痛又扛起了沙包,终于排除了险情。

图片

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位于松滋河边,由于地势较高,临时安置了13万受灾群众,就在部队到达抗洪一线的第九天,水位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45.22米,松滋河水暴涨,洪水漫过大堤,“塔山守备英雄团”接到命令,誓死保卫南平。

凌晨4时50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九连作业区南侧约300米的地方,发生6米长的内滑坡,狂风带着巨浪猛烈袭击着单薄的堤身,情况万分危急。

正在垒堤的李向群没有半点犹豫,带头纵身跳入到水中。九连战士见状也都纷纷跳了下去,大家手挽着手用血肉之躯筑起两道人墙,以抵御风浪对残堤的冲击。此时,大半个身体站在水中的李向群,险些就被翻卷的波浪卷走。

图片

下发到全军连级以上单位的李向群英模画像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在增援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终于排除了险情,护住了大堤。17日上午,已经奋战了14个小时的李向群感到一阵头晕发热,找到营部卫生员要了几粒感冒药。连日的劳累与烈日的暴晒,李向群晕倒在了大堤上。

随后的几天里,李向群更是多次晕倒在大堤上,每一次醒来,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大堤的安危,当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李向群不顾值班军医和卫生员的阻拦,穿上作训服就奔向大堤。此时,他的高烧已经达到了40度。

看着李向群第三次带病冲上大堤,指导员再三劝阻他,说一定要以身体为重,但是,面对着眼前滔滔的洪水和身后受灾的群众,李向群毅然地扛起一袋沉重的沙包冲向了大堤,可就在他距离大堤顶部一米的时候,又一次重重地摔倒了,沙包沉沉地压在身上,鲜血止不住地从鼻孔当中喷涌出来。

图片

倒下后的李向群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经多方抢救无效,李向群于22日10时1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

在部队料理后事时,当李德清和妻子得知,刚刚火线入党才八天的儿子还没有来得及交纳党费时,李德清拿出2000元钱,代儿子向组织交了入党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并将收到的两万元慰问金转赠给灾区群众。

看到洪水还在肆虐,李德清向部队领导提出请求,穿上儿子的迷彩服和救生衣,在他牺牲的地方参加抗洪抢险,继续儿子没有完成的任务,代替儿子完成抗洪的事业。

图片

当年儿子牺牲后,李德清(左二)加入抗洪队伍,继续儿子没有完成的任务

遗体火化后,李德清决定将李向群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公安县烈士陵园,守望着荆江大堤;一部分带回家乡埋在南渡江畔,陪伴在家人身边;最后一部分,被李德清用颤抖的双手,洒进了滚滚长江,永远和长江融为一体。从此,李向群的8天党龄、20个月军龄和20岁韶华,成为人们对他最深刻的记忆。

李向群牺牲后,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荣誉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李向群班”,所在连为“李向群连”。1999年,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2018年,李向群成为10位全军挂像英模之一。2019年,李向群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图片

李德清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李向群的事迹

许多战士被李向群的事迹所感动,纷纷给李德清来信,李德清像当年对待儿子李向群那样,不厌其烦地给天南海北的战士写回信。

如今,李德清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人生暮年,他对儿子的怀念与日俱增。在家中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封寄不出的家书,这是在李向群牺牲20周年时,李德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每当对儿子的思念不能自已时,李德清就会把信翻出来,轻轻念给儿子听。

图片

李向群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家乡的南渡江畔,英雄从未走远,一直同在

在李向群牺牲一周年之际

抗洪期间李向群所在部队驻扎的中学

改名为“向群中学”

原广州军区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李向群连”

从那以后

每天连队点名时

第一个点的就是李向群

图片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