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铁骨忠魂

  • 故事人物
    • 杨靖宇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近代
  • 故事来源
    • 学习强国
  • 发表时间
    • 2021-09-18

23日,被日伪“讨伐队”包围的杨靖宇宁死不屈,坚决反击,左腕负伤后,右手持枪继续战斗,下午4点30分,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中,杨靖宇将军的最后一滴血洒在了濛江大地。

警报声声入耳,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入侵肆虐,大片国土沦陷。捐躯赴国难,他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视死忽如归,他们以血肉之躯坚持抗战到底,鼓舞四万万同胞铸就意志钢铁长城。缅怀抗日英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强国”学习电台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特别节目——《那年他们正青春》,今天播出第二集《铁骨忠魂杨靖宇》。

图片

杨靖宇像。新华社发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派往南满组建抗日武装力量,从事抗日游击活动。1936年6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全东北的抗日军队统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在东南满大地,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与敌人不断周旋,配合全国抗日战争。

杨靖宇领导南满游击队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率领1000人的部队在四个月时间里转战2000里,与日伪军作战60余次,多次在敌人兵力空虚的后方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日伪的四次进攻都宣告失败。为彻底“消灭”东北抗联,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伪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整计划,在东北部署兵力达到70万人,企图将杨靖宇和整个东北抗联困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75000人的兵力,对东南满地区实行“三省大讨伐”,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入了极端艰苦的时期。1940年1月,杨靖宇率队在与日伪军交战中暴露行踪,引来敌人的疯狂“围剿”。2月22日,杨靖宇只身一人辗转到三道崴子,在一处破旧的地窨子中,身患重感冒、臂负枪伤、数日粒米未进的他扯出大衣里的棉花,就着雪水,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元宵夜。23日,被日伪“讨伐队”包围的杨靖宇宁死不屈,坚决反击,左腕负伤后,右手持枪继续战斗,下午4点30分,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中,杨靖宇将军的最后一滴血洒在了濛江大地。

杨靖宇壮烈殉国后,残忍的敌人将其铡头剖尸,看到的是已经饿到变形的胃,里面除了草根、树皮、棉絮,一粒粮食都没有。在场的日本人看到后无不感到震撼。日军警务厅长感叹:“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濛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根据当地人民的一致意愿,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将他重新安葬,1946年2月23日,数千人参加了杨靖宇将军的追悼大会。今天的吉林省靖宇县处处留有红色印记。以英雄之名命名的街道,百姓招待客人时端上的“抗联”大煎饼,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的杨靖宇的故事……英雄的基因深深融入靖宇人的血液。

图片

杨靖宇将军雕像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靖宇”,满语的意思是驱逐外敌,磐石破围剿、强渡辉发江、痛击邵本良……杨靖宇带着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无论是组织农民暴动,还是远赴他乡革命,无论是领导抗日武装,还是最后壮烈殉国,“共产党员”是这位人民英雄从未改变的名字。冰天雪地里、饥病交迫中、四面包围下、孤身作战时,杨靖宇用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杨靖宇把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与永久怀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不畏强暴的勇气、革命必胜的信念、杀身成仁的决心,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抗联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鲜明坐标,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砥砺着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不断攻克“腊子口”“娄山关”,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伟大业绩。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