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1926)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一生创办了370所学校。为南通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1926)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的故事在江苏侨界举办的“亲情中华·张謇故事”专场演出中流传开来。
张謇一生创办了370所学校。为南通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父教育,母实业”,张謇把实业与教育两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家庭的父母双亲,相辅相成,至亲至密,缺一不可。“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张謇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可谓坐拥通城,富甲一方,然而,财富的追求并不是目的,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兴办学校上。
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张謇的许多教育主张,都是在认真考察和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和罗振玉、沙元炳商定私立师范学校的各项校规章程,对招集生徒、教习考核、校务管理等项,都拟定了详细条文。随后又约同有关挚友,勘察地址,最后择定了南门外的千佛寺。1902年,全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在南通城区东南一隅废圮的千佛古寺旧址上亮相,接纳新生入学。张謇亲任校长,发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阐明“建学宗旨”,反复强调“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之校训。他还特聘了当时的学界名流、思想家王国维为国学教员,又聘日籍教师西谷虎二、木村忠治郎等担任伦理学、西洋史、教育学及教授法等课的教师。先招了本科(三年)、讲习科(一年)各一个班。民立通州师范学校的建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立师范学校的起点。该校除本省本县外,全国21个省中有13个省的青年来这里学习。很快京、津、冀、湘、闽等地都出现师范学校。有男师和女师;普通师范、专科师范和特殊师范;有幼师、中师、高师。
张謇办学讲究次序,他认为小学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主张“立学须从小学始”。他在创设师范学校的同时,广设小学,计划在农村每十六平方里设一所初小。据统计,截至1922年为止,张謇在如今的南通地区,就创建高小60余所,初小250所。张謇曾说:"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不与草木同朽"。1910年的初春,张謇从崇明岛的工厂坐船到启东,上岸后,坐马车前往自己的垦牧公司。连日阴雨,道路泥泞,颠簸难行。车上的张謇心想,如果小学生在这样的天气上学,必定比自己艰难百倍,自己先前设定的25平方里建一所学校的计划,对于学生而言,是多有不便的。于是,他回来后,再次调整教育规划,拟16平方里建一所小学,后来又进一步调整,拟9平方里建一所小学。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设学是为了有用于实业的建设,适合于当地需要,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兴办了各类专门型的学校,把教育同地方建设和发展实业融为一体。为确定南通市政规模和管理范围,他在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随之建立了测绘局、清丈局和清丈传习所。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水利建设是地方头等大事,张謇在通州师范附设土木工科。他任全国水利总裁后,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学校,培养水利工程人才。南通盛产棉花,为改良棉种、改进种植,农校应时而立。同时建立气象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园地。建纱厂需要纺织专门人才,同时也为了改变在国际上“延欧人以司其命”的状况,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又设商业学校、工商补习学校,在吴淞设商船学校。他还注意发展特殊教育,办起盲哑学校……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七个“第一”。
张謇的孙子张绪武先生回忆其祖父在通州师范学校办学时,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临近开学了,老人总会亲自掌着油灯,去查看每一间教室的门牌,并亲手将其钉牢。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手执油灯的老人,努力地以晕黄之光给周围以光明。殊不知,在当时,对于一个诺大的昏暗的旧中国而言,这样的光明弥足珍贵,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