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万人在B站上集体怀念被小学老师教训的时光……

  • 故事人物
    • 丁玉玲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安徽省
    • 阜阳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京报
  • 发表时间
    • 2021-09-10

B站上的UP主“乡村教师日记”,难得一见地展示了真实的乡村生活。人如其昵称,是一位乡村教师,名叫丁玉玲,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

如今影像的无孔不入带来的益处之一,是让社会生活得到了更广泛的记录和再现,包括那些曾经隐形的角落。

不过,即使视频已经极大降低了传播门槛,屏幕上关于乡村的内容仍然稀缺。

2015年,一篇题为《残酷底层物语》的争议性文章引发了社会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当时刚刚兴起的短视频平台里,充满了猎奇、自虐、粗暴的表演。后来,另一种“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又占据了社会视野。

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中国农村,是被流量忽视和抛弃的。

但今年,我发现一位B站上的UP主“乡村教师日记”,难得一见地展示了真实的乡村生活。人如其昵称,是一位乡村教师,名叫丁玉玲,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

视频都是简单的跟拍,比如老师在假期忽然登门家访,突击检查学生的作业,有的孩子吓得从被窝里爬出来,有的玩游戏被抓个正着。还有课间发生的各种糗事、调皮的学生被叫去训话的场景……

这些视频的风格温暖自然,没有精致的剪辑、刻意的设计,就连大部分视频的配乐都一样,却在B站上拥有超过70万粉丝和上亿播放。

师生相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却充满了戏剧性。比如丁玉玲偶尔会在课前“开庭”审理“案件”——老师问“作业去哪了”,学生回答“被大风刮跑了”。

严厉的老师和心虚的学生,种种细节充满代入感,一下将人带回了校园生涯的回忆里。B站网友称呼出镜率最高的两个孩子为“任总”和“段总”,他们脾气倔、常偷懒,是办公室训话的常客。

但到了午休吃饭时,丁玉玲又常坐在他们俩中间。她就像我们童年时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那样,面对顽劣的学生会大发雷霆,也会在事后懊悔,“立志做一名温柔女性”。

在视频里,丁玉玲很少主动解释自己的情况。2020年2月,她上传了第一条视频,内容是用3D打印一双柔细性材料的鞋子,“软软的很舒服”。

直到几个月后的另一条视频里,大家才注意到,那双鞋是为一位残疾学生而制作的。

丁玉玲是90后,儿时也是留守儿童。从记事起,父母就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弟四处求医,她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成为医生。后来,村里的许多小伙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失去学习动力,选择了辍学。导致村小缺少生源而倒闭。这也是丁玉玲决定投入乡村教育的原因。

她所在的安徽阜阳是全国留守儿童最多的地区之一,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丁玉玲刚分配到这所乡村小学时,学校没有大门、操场,教室里连电风扇都没有。她不是没挣扎过。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中国乡村初中和小学的学校数量一直在逐年下降。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年来,丁玉玲所在的学校已经焕然一新,马路、教学楼都翻新了,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马上还将有全新的操场。得益于政策的帮扶,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但丁玉玲仍然忧心忡忡。

她说自己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乡村教育,永远赶不上城市教育的发展吗?

2018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发关注。根据报道,一个贫困县中学通过接入成都七中网校直播,让学生的命运发生了惊人逆转,“2016年来,7.2万名学生通过直播完成高中课程,其中有88人考上清华,大多数考上了本科。”

但感动之后,媒体却又开始质疑,这个数据是否真实?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资源分配不均,始终是乡村教育挥之不去的隐痛。

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教师共有290多万人,占全国中小学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一千多个女孩走出了大山。

点燃乡村教师的热情和理想,就是为更多孩子的命运带去星星之火。丁玉玲的视频引发了许多乡村老师的共鸣,他们的留言评论,让人们看到了更多普通的“燃灯者”。教书育人的理想不仅是纸上谈兵的口号,更是那些酸甜苦辣的朝夕相处,以及他们所承受的残酷现实。

除了资源的匮乏,乡村教育更大的困境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国农村正在逐渐“空心化”,常驻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从丁玉玲的家访视频里可以看出,其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或亲戚生活。

刚开始,有些网友不理解为什么丁玉玲在寒暑假里也要上门家访,后来才明白,这些孩子没有父母在身旁管教,丁玉玲担心他们松懈,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来叮嘱他们。

一位乡村教师的留言道出其中辛酸:“不想去家访,特别累,好几个村委,而且都是山区,走路山路崎岖,有时到了学生家,家里都没人,孩子都不知道跑哪里玩。”我们难以想象,有多少乡村教师们,正在拼尽全力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

丁玉玲的乡村教师日记公开发布后,带来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关爱。B站年轻人等待更新的热情如同追剧,他们打下满屏的弹幕,解读这些妙趣横生的剧情。

大家最受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最顽皮的孩子。“任总”的视频一更新,大家都在弹幕里排着队地喊“任总好”。午餐系列的视频里,丁玉玲分鸡腿每次都成为经典情节。她拿着鸡腿“引诱”任总和段总,谁吃了这只鸡腿,下次考试要考80分以上。

然后两个小伙就别过脸去,不再敢吭声。

好的教育从来不会以分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丁玉玲的视频里,大家懂得欣赏调皮孩子的可爱天性,让这些叛逆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理解和关注。

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乡村教师日记最大的意义——在屏幕的那一头,有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关注着他们的生活。网友隔空传递去一条重要的信号:即使生活在再偏僻的乡村,也有人欣赏他们的个性,懂得他们的价值。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扮演了一种无条件的爱,期望弥补孩子们缺失的温暖。

丁玉玲从不在视频里卖惨,从视频里,网友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师生,是逗人开心的生动叙事,而非等待救援的帮扶对象。

很多网友被孩子们感动,询问捐助的方式,她公开婉拒:“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发视频的初衷是呼吁社会能够多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并不需要任何捐助。”

金钱物质的捐助绝不是他们此刻最需要的,他们最需要的目光和关爱。

中国有290多万乡村教师,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日记,期待这些关注有聚沙成塔的力量。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