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这对“母子”演绎超越血缘的亲情

作者|丛焕宇
  • 故事人物
    • 张金垠
    • 樊国梁
    • 刘桂兰
    • 张金荣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辽宁日报
  • 发表时间
    • 2021-07-29

25年前,桓仁籍军官张金垠因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在河北牺牲。从那时起,远在上海市虹口区的普通工人樊国梁如亲生儿子一样赡养烈士母亲,给痛失亲儿的老人带来莫大的精神抚慰。

替烈士尽孝25年,樊国梁夫妻终于在桓仁见到了“老妈”刘桂兰。

女儿张金荣每天悉心照顾母亲刘桂兰。

25年前,桓仁籍军官张金垠因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在河北牺牲。从那时起,远在上海市虹口区的普通工人樊国梁如亲生儿子一样赡养烈士母亲,给痛失亲儿的老人带来莫大的精神抚慰。25年间,樊国梁经历过下岗,生过重病,他曾嘱咐儿子,如果他走在桓仁奶奶前面,一定要替他继续尽孝。25年后,这对特殊母子终于相见,赓续着感人至深的母子情。

眼下正值汛期,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八卦城街道东山社区的刘桂兰老人天天盯着电视,随时留意抗洪救灾的情况。老人刚刚病愈出院回家,女儿张金荣担心母亲的身体,尽量哄着老人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多注意休息。尽管这样,老人还是放心不下,她一遍遍地向女儿询问,嘴里还喃喃自语着,“要是你二哥还活着,他一定会冲在抗洪最前线。”

张金荣理解母亲的心情,但老人的话像锥子一样刺痛她的心,她佯装没听见,然后转过脸去,走到小客厅的衣柜边,默默地站在二哥张金垠身着戎装的遗像前久久凝视,眼里噙满泪水。

“我妈年纪大了,最近又生了一场病,越发想念我二哥了。二哥是全家人的骄傲,可惜他已经牺牲25年了。这些年,多亏有上海樊国梁大哥的帮助,让我妈在守望和欣慰中安度晚年,特别是前几天国梁大哥来桓仁看我妈,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25年了,我还头一次见她笑得如此开心。”张金荣说。

认亲,像亲生儿女那样替烈士尽孝

1996年8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连降特大暴雨,枯竭多年的槐河突破警戒水位,洪水犹如脱缰的野马汹汹而来,致使太行山脚下的赞皇县境内一片汪洋。

灾情就是命令。河北省防汛指挥部请求驻石家庄原装甲兵指挥学院立即派出官兵,赶赴赞皇县执行抗洪抢险任务。当时,身为学院正团职军务处副处长的张金垠正患胃病,身体虚弱不堪,接到命令后,他匆匆往嘴里塞进两片药,简单准备了行囊,就和副师职军务处处长刘海刚率队,一行150名官兵冒雨火速赶赴指定地段。

8月6日上午,9名群众被围困在槐河中心一个孤岛上已30多个小时,如果洪水继续上涨,后果不堪设想。危急时刻,刘海刚和张金垠立即组织一支由26名党员干部组成的抢险突击队救助遇险群众。

身为副指挥,张金垠率先跑到队伍前面,脱下雨衣和作训服,用绳子捆在身上毅然下水,奋力向孤岛游去。裹挟着树木、泥沙的洪水奔腾而下,突然一个浪头把他打入水下,他努力挣扎,竭力游向孤岛,又一个巨浪打来,张金垠淹没在洪水中。

官兵和群众呼喊着张金垠的名字,奋不顾身冲向孤岛。被困群众得救了,但张金垠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42岁。当天下午1时左右,在流经元氏县的槐河岸边,人们找到了张金垠的遗体,他身上缠着枯枝败叶,遍体鳞伤。

张金垠牺牲后,远在上海市虹口区的普通工人樊国梁边看报纸边流泪,特别是在烈士遗物中发现的那张给桓仁老母亲汇款的存根,让樊国梁失声痛哭,“谁无父母啊,烈士为抢救群众壮烈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母亲今后就是我的母亲。”他擦干眼泪,和满脸泪水的妻子汪春妹四目相对,夫妻俩做出了一个无怨无悔的决定:认亲,像亲生儿女那样替烈士赡养老母亲!

只知道张金垠是本溪桓仁人,却无法得到烈士母亲的详细居住地址,樊国梁夫妻就联系张金垠生前所在部队,在寄去首笔赡养费的同时,恳切表达了替烈士尽孝的意愿。

很快,张金垠的战友带着这笔赡养费,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四道河乡四道河村,向烈士母亲转达了樊国梁夫妻俩渴望赡养老人的迫切心情。“我还有一个儿子在上海,还给我寄来生活费。”刘桂兰老人听完喃喃自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重重地点头答应。从此,樊国梁就担起了一个儿子的责任,刘桂兰老人的心里多了一份慰藉和挂念。每当想张金垠的时候,老人就让家人给樊国梁写封信,后来家里安了电话,母子俩就常在电话里唠唠心里话。

患病,把儿子叫到身边留下嘱托

“国梁大哥第一次来桓仁我们才知道,这些年他口挪肚攒苦着自己,尽心尽力替烈士尽孝,真是难能可贵啊。事实上,不光是替二哥尽孝,国梁大哥早在1991年,就开始赡养烈士父母了。那一年,军官周丽平在浙江丽水抗洪救灾中牺牲,国梁大哥就联系上周丽平的母亲朱美娟,每月寄给老人20元钱,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化名‘上海学雷’,直到1997年朱妈妈执意退回汇款,说家里经济状况好转了。”张金荣说。

像朱妈妈一样,这些年刘桂兰老人和家人也多次劝樊国梁别再汇款了,但他坚持要尽孝到底。2012年,樊国梁患上重病,吉凶未卜,他没有考虑自己,而是把儿子叫到身边留下嘱托:“如果我走在桓仁奶奶的前面,你一定要替我继续尽孝。”

樊国梁也已是75岁的老人,25年来,他视烈士母亲为亲人,和妻子一起履行着为人儿女的孝善,让刘桂兰一家人充满感激。短暂相见后,目送着樊国梁远去,86岁的刘桂兰老人特意把家人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向樊国梁学习,懂得孝与善不仅局限在小家,还要走向社会大家庭。

在刘桂兰老人制定的家训里,除了孝善,还有坚强、正直、担当和使命。这是从40岁就开始守寡、含辛茹苦抚养两儿四女的母亲对子女的要求与期待,是一位耄耋老人对孙辈的谆谆嘱咐。

老人的大儿子张金宝当了一辈子村委会主任,克己奉公,直至62岁去世。大女儿张金梅、二女儿张金荣、三女儿张金珍、四女儿张金香在两个哥哥相继去世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赡养母亲的责任。张金垠的妻子刘永华在丈夫去世后没有再嫁,25年来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并鼓励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参军入伍。

刘桂兰告诉记者,“我虽然失去了亲儿子,但我仍然是儿女双全的幸福老人。我要结结实实地活着,亲眼看着孩子们成长成才,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相见,赓续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

自从1996年认了亲,樊国梁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替烈士张金垠尽孝。尽管他只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工人,妻子汪春妹在街道工作,夫妻俩当时的月工资加起来不过几百元,还要供他们的儿子读书,但他们坚持每三个月为刘桂兰寄上100元生活费,逢年过节,樊国梁还为老人寄去上海特产、营养品等。

2001年,樊国梁所在企业越来越不景气,他下了岗,办理了“待退休”手续,从此收入锐减,一家三口的生活只能靠汪春妹的退休工资维持。尽管如此,樊国良始终对烈士妈妈报喜不报忧,仍然坚持准时邮寄赡养费。担心刘桂兰年老多病,花钱的地方多,樊国良后来又把赡养费提高到每三个月200元。2012年,樊国梁生病住院期间,得知刘桂兰过生日,特意从医院里跑出来,和妻子一起汇去了1000元贺礼。

“我就是再怎么节衣缩食,也希望妈妈能感觉到她还有个儿子在时刻想着她,爱着他。”樊国梁说。

汪春妹告诉记者,作为儿子儿媳,不能在老人膝前尽孝,让他们常常自责,他们多想有朝一日能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啊。樊国梁不止一次对她说,“等条件好了,一定去桓仁看看母亲,替她做顿饭,给她洗洗脚。”可这样的期望一次次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每当想“妈妈”了,夫妻俩就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听听她的声音,说说知心话。

2010年,张金垠的妻子刘永华作为全国百名烈士家属代表受邀参观上海世博会,她特意看望了素未谋面的“哥哥”“嫂子”。为了回报樊国梁夫妻俩多年来的孝心,刘桂兰特意准备了红包,让儿媳刘永华交给樊国梁夫妇,可他们怎么也不肯收。“儿子儿媳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南地北也割不断这份亲情。”樊国梁说。

2021年6月15日,张金垠所在部队的战友到桓仁看望生病住院的刘桂兰,樊国梁、汪春妹也一同前来,这对特殊的母子在25年后才得以相见。扑进母亲的怀抱里,满头白发的樊国梁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儿啊,你来了,妈就高兴,有你的孝心,妈就知足了。妈有政府的帮助,以后千万别苦着自己给妈寄钱了。”

25年的思念化作滚滚热泪,母子俩手拉着手,始终不愿松开。短暂团聚的一天里,母亲为儿子准备了爱吃的饭菜,儿子圆了替烈士膝前尽孝的梦,还给老妈奉上2000元见面礼。

补记 英雄出少年

在家乡人的记忆中,张金垠从小就是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坚强勇敢,总是在危难之际显身手。

1969年夏,桓仁县(现桓仁满族自治县)四道河乡四道河村村民赵青连家里意外着火,火势凶猛,前去扑救的村民已无法再进屋抢救财物。慌乱中,赵老汉想起家里最贵重的物件座钟还没有抱出来,不禁心疼得哭了起来。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瘦小的身影冒着浓烟冲进屋里,等他折返出来时,只见他手里抱着座钟,脸上已被浓烟熏得漆黑,衣服上还冒着烟。人们仔细打量才看清,小英雄是15岁的张金垠。

据张金垠的小学同学回忆,张金垠那天摸着被烧坏的新衣服偷偷哭了。因为家境贫寒,张金垠一直捡哥哥的衣服穿,只是因为要上中学了,妈妈才给他做了第一件新衣服。

还有一次,村里一个6岁顽童王珂出于好奇,偷偷跟村里几个男孩儿到河里野浴,一时兴起游到了河中心,这时一个大浪打来,一下子把他推到河水的最深处,还没来得及呼救,整个人就被淹没在河水中。

听到王珂的小伙伴大喊救人,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张金垠循着声音跑过来,连衣服都没来得及脱,一个猛子就扎到水里,捞了好一阵子才把已经昏迷的王珂托出水面,又在岸边把他肚子里的水控出来背回家。从此,张金垠的父母就成了王珂的义父义母,张金垠也成了王珂的干哥哥。张金垠待王珂比亲弟弟还亲,上学路上照顾他,放了学帮他补课,有一次砍柴怕他冻手,就把手套让给他,结果把自己的手给冻坏了。

还有一件事,四道河村民至今仍记忆犹新。1971年,虽屡次跳级,但只读了5年书的张金垠辍学,到公社农机厂当工人。一天下班后,他从母亲口中得知,因被洪水围困,生产队干部正为送蚕的事发愁,他就冒雨赶到河边,让人将蚕种绑在背上,涉水将三筐蚕种送过河,安全放到柞蚕场里。

和张金垠同在农机厂工作的工友也记得,每年春季,厂里都要为全县农耕生产铸铁犁铧。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经常出现铁水迸溅伤人的事故。张金垠本来是刨工,跟铸造不相干,可他却主动要求到铸造车间参战,抢着浇最危险的第一槽模。一天早晨,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他浇的铧模因为温差太大结了一层薄冰而导致“放炮”,顷刻间,他的脸上被烫出几个大泡,崩碎的眼镜片把眼角划破导致流血。可张金垠并没被吓倒,第二天又带伤抢着干最危险的工作。

20岁那年,张金垠光荣参军,继而在绿色军营谱写出感天动地的生命乐章。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