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打击假冒侵权问题、强化人才和产业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1
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打击假冒侵权问题、将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强化人才和产业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我们岩博村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依托独特的山水、习俗、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余留芬说。
“岩博好地方,公路绕村边,水泥铺广场,山庄烧鱼鲜……”这是岩博村村民在歌唱自己生活的村庄。可就在2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村民人畜混居,粪水横流,由于不通公路,遇到下雨天去趟县城得走上一整天,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1/3 的老百姓没过温饱线,村集体还欠着外债。
1969年出生的余留芬,20岁就嫁到岩博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余留芬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种地。而岩博村土地里的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嫁人之前,余留芬一直读书,几乎没种过庄稼,地头活成了她最怕的事,日子过得很艰辛。直到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照看孩子。
余留芬不忍心把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就一前一后把两个孩子背到山上,下山的路很崎岖,背上的背篓也压得她直不起腰来。
2
生活的艰苦让余留芬发誓要换一种活法,“做村支书前我干过项目,开过餐馆、超市和照相馆。由于余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慢慢变得宽裕起来,她家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来的人家。2000年,岩博村的村支“两委”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岩博村的党支部书记。对当时的岩博村来说,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不通水、电,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村里到处都是猪屎塘,不仅环境差,而且与世隔绝。
2001年初,32岁的余留芬经推选走马上任岩博村村支书。同时,这也是岩博村发生重大改变的一年。而在当时,村里很多人并不看好她,觉得一个女人能干出什么大事业来,不少人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给她出难题。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没有女人当村支书的先例,有一次开村民大会,几个不服气的村民起哄把大会给“搅黄”了。
面对眼前的困难,余留芬并没有被吓倒。“别人越是这样,自己越要干得好。”如何拔掉这个山村里的“穷根”? 余留芬说:“生活在这艰苦的山村里,80%的老百姓出行困难,走不出去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阻碍。”在上任后的第7天,她决定带领大家修路。修路对岩博村的村民来说意义非凡,他们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修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修路需要钱,还涉及征地、树木、炸药等问题。
3
一堆问题摆在余留芬面前,她该何去何从?余留芬回忆说“当时村委开会决定村干部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置换给被占用土地的村民,然后再到外出打工、条件相对好的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化缘’土地,拿来与被修路占用的土地进行置换,这样最难的土地问题就算解决了。”但是修路要用钱怎么办 ?“当时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我就拿出了自己的4万块钱买钢钎、大锤、洋铲、水泥、沙子和炸药,剩余的还可以付一些工钱,石料我们可就地取材。”
就这样,余留芬同村民一同挖泥巴、掌钢钎、抡大锤,完全看不出是当年那个对农活不熟的女人。历经3个多月的奋战,一条4.5米宽、3.5公里长的通组路终于修通了。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岩博村又通了电和自来水。
“虽然路是修好了,但是还不能改变村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余留芬说,当时村里没有特殊的资源,她就想到了早已转包出去的林场。
赎回林场要23万元,2002年时这对余留芬来说是天文数字。面对如此棘手的困难,与村委会几经商议,最后余留芬自己拿出4万元,又借了5万元,剩下的通过抵押贷款买下了这个1480亩的林场。赎回林场后,村民通过伐木卖给附近煤矿,不仅轻松还清了借款,还盈利几十万元。
4
伴随岩博村的“第一桶金”,余留芬趁热打铁, 带着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在村里办起了蔬菜大棚、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厂、藏龙山庄、岩博酒厂、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春雨养殖场、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如今,这些企业每年为岩博村创造超千万元的产值,解决近百人的就业,给全村带来数百万元的纯收入。
“人民小酒”在党的十九大之后销量翻了十几倍,但余留芬并未因此有丝毫骄傲与懈怠。“‘人民小酒’成了网红,对我们来说压力更大了。我一直坚信品牌是要靠品质来支撑的,我们要树立‘人民小酒’的品牌。”作为岩博联村的“掌舵人”,余留芬发展思路很清晰。
依托于“人民小酒”,岩博联村发展出了系列产业,酿酒需要粮食,岩博联村大力种植高粱,烤完酒后的酒糟用来养猪、养牛,猪肉用来做火腿,猪粪做基肥再用来种植果树和高粱。余留芬没有仅仅满足于实现物质脱贫,而是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发展起了系列生态产业。
“我们还在优化村寨环境、旅游体验以及民居改造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过去一年,根据岩博村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思路,将村内适宜发展旅游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山上的杂草进行清除,在漫山的野花林边架起步道,让自然风光更美,让游客体验更好。”余留芬说,下一步,村里准备把自然风景、康养旅游和红色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精心布局,相信未来3到5年将取得不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