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成立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杨昌芹的人生充满艰辛,更充满励志。
1
“我建议政府和乡村引入更多资源、资本和人才,将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产业,让传统文化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苗族村的“90 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结合多年的非遗工作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从打工妹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成立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杨昌芹的人生充满艰辛,更充满励志。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她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个很有天赋的木匠,开了一家小型家具厂。由于和妻子配合得十分默契,厂里的生意一时间蒸蒸日上,他们家也从村里迁到了当地的镇上。
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噩耗突至,父亲因患癌不幸去世。八九岁本应是许多孩子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年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杨昌芹却感觉“像从天上的幸福生活一下子跌到了地上”。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现实生活的需要也让这个缺失“顶梁柱”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物质压力。母亲一人带着杨昌芹三姐妹艰难地生活,虽然从不说苦,但有好几次,杨昌芹都看到她的肩膀被担子磨得掉皮流血。
2
15 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了外出打工。
“打了一年工,我决定用存下来的钱回县城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这次重返校园的决定,也让杨昌芹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杨昌芹学习的本是幼师专业,并且每年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的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开始跟随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竹编工艺需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据竹学起。“轻了削不下去,重了又会割到手。”杨昌芹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每天手上都会添新伤,新伤旧伤不断做工的时候手都在流血。
但杨昌芹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牢记爷爷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果只想自在散漫,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开始学习竹编的时候手肯定会受伤、会痛,但是经历过这些疼痛,才会有所成长。”杨昌芹如今已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她手上的疤痕,是那段辛勤时光最好的见证。
“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终究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3
在赤水的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开始自己在家练习竹编,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之前学习的是基本的东西,很多深层级的技艺还是似懂非懂。”半年后,她决定重返赤水,继续跟随陈文兰深入学习竹编技艺。
“家里人当时根本不同意,妈妈甚至召集亲戚们开家庭会议来劝服我。”杨昌芹说,那个时候自己选择从事竹编这个“冷门”行业,家里人觉得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都说,一个女孩子家,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最好。”
杨昌芹却不为所动,她从小到大都是个听话的孩子,然而一旦做了决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从选择做竹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也许未来我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
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杨昌芹努力钻研,技艺日渐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但她却并未就此止步。
“非遗文化不只是要传承技艺,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开拓市场。”杨昌芹说,“有很多传下来的老手艺的确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式老土、实用性差,很多年轻人不太能接受这种产品。”
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系列产品,《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还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永久收藏。2015 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4
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提高,杨昌芹开始教授学生。这些学徒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或贫困户,杨昌芹免费教授竹编技艺,让他们能够拥有一项谋生的技能。她还协助赤水市妇联、民宗局开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目前培训人数已超千人。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目前已达 300万元。“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杨昌芹这样解释自己为公司命名的初衷。
杨昌芹的公司中有 80% 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不用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带到家里,工作时间完全由自己调控。这种“来料加工”的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家庭和外出工作的矛盾,不用外出打工,坐在家里就能挣钱。她们这些人中,月收入最低2000元,最高的甚至能达到七八千元。
今年两会期间,杨昌芹提议尽快修建遵义到泸州的高铁和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赤水,我们的竹工艺品会卖得越来越好,也能够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如今,赤水竹编在杨昌芹手里披上了“现代化外衣”,她推出的竹编水杯、茶具、瓷器和钱包、首饰等产品,远销海内外。她还带领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吸纳周边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异地搬迁户等106名,建成竹编工艺产学研基地,2020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老百姓一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祖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