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肖:不惧摔打,开启“莓”好生活

作者|周丽婷,杨进涛
  • 故事人物
    • 张艳肖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河北省
    • 沧州市
    • 肃宁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乡村新闻
  • 发表时间
    • 2021-06-04

草莓已经是张艳肖生命里“不能丢下”的一部分。她靠种草莓致富了,改变了命运, 提升了自信,也开始带动村里的姐妹们发展草莓种植。

几年下来,张艳肖靠草莓种植,家里打了“翻身仗”,翻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草莓已经是张艳肖生命里“不能丢下”的一部分。她靠种草莓致富了,改变了命运, 提升了自信,也开始带动村里的姐妹们发展草莓种植。“我自己富了不算啥,乡亲们都富了,都过上好日子,才好呢!”

开启“莓”好生活

从元旦开始,河北省肃宁县师素镇西南庄村张艳肖的草莓采摘园,游客就络绎不绝,大家夸赞草莓好吃的同时,也给张艳肖竖起大拇指。

都是两只手,同样是草莓,张艳肖种的草莓为什么好吃?她有什么独门秘笈?记者揣着三张核酸检测报告单,通过一道道检查点,严格登记,终于在草莓大棚里,见到了快言快语的“草莓姐”张艳肖。

今年53岁的张艳肖,把饱含着酸甜苦辣的20年草莓种植史讲给记者听。

西南庄村早有种植草莓的习惯,农户一般在自家田间地头零散种些,多了就拿到市场上卖,贴补家用。

2005 年,张艳肖正式建起第一个草莓大棚,没想到,占地一亩的春秋大棚当年获利 5000多元。张艳肖尝到了甜头,“咱要扩大种植规模,多种多挣钱。

张艳肖是个敢闯敢试的脾气。她听说用牛奶浇灌草莓,长出的草莓就有奶香味道。正好南河东村奶牛场与草莓园子不远,她跟人家协商,用奶牛场的等外品以及奶罐余奶浇灌草莓。没成想,期望很高的一棚草莓到头儿给毁了,“不懂技术,平茬种植,大水漫灌,牛奶稀释配比不对,草莓秧苗几乎全部被烧死了,好大的损失,真是心疼啊!”

伤心的张艳肖开始到处拜师学艺:县里的书店,她都寻遍了,查找有关种植草莓的知识;保定的满城县是草莓种植大县,她坐上长途汽车就奔了那里,帮人家在大棚里干活儿,一边干一边学……回来后,她又一次大胆尝试,率先在大棚里采用起垄种植、地膜覆盖、蜜蜂授粉、施足底肥等技术措施种植草莓。“这草莓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得细心看护。”张艳肖几乎住在了棚里。

种大棚每天早晨要掀开卷帘,傍晚要覆盖卷帘。好多次,张艳肖踩在大棚顶上,一不小心就滚了下来。“不白摔,摔出个好身板儿!”张艳肖自我解嘲。

有一年,秧苗种上后几天就全部枯萎了,大棚里光秃秃一片空白,张艳肖放声大哭,感叹命运捉弄,以为又“全军覆没”了。她恋恋不舍地离开大棚,回到服装厂打工。10天后,不舍的张艳肖跑去大棚看,发现草莓齐刷刷地长出来了,根苗不缺,她又高兴地放声大笑。

“不疯魔不成活!”

几年下来,张艳肖靠草莓种植,家里打了“翻身仗”,翻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几年下来,张艳肖种植草莓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想法儿。

“每年草莓价格最高的时间是腊月和春节前后,咱家的春秋大棚草莓‘五一’才是盛果期,价格一路走低。这不行,咱得变!”张艳肖和丈夫商量一番后,决定投资建设温室大棚。

建一个标准的温室大棚要15万元以上,有人给她打退堂鼓,说错季草莓难度大,不易生长,闹不好就得赔钱,劝她尽量别冒险。

可张艳肖是个倔脾气,认准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东拼西借,和丈夫自己动手,硬是建成了改良过的高标准草莓温室大棚。一鼓作气,她又引进了新品种,单果有的达到100克左右。

有人说她,“你的草莓咋卖的这么贵?”张艳肖总是笑着说,“贵有贵的道理,我付出的比别人多!”

2018年,张艳肖从保定顺平县引进了红颜九九草莓新品种。为了加强夜间光照,她还安装了叶面补光灯,草莓长势良好,成为各大蛋糕店、水果店争相订购的果品。

2020年11月19日,张艳肖在大棚里发现草莓出现病灶,初步判断是空心断头病。她借了一辆电动车赶回家取喷雾器,匆忙中忘记了带钥匙,情急之下, 她想从房上过去,一不留神又跌落下去,当场昏迷。乡亲们紧急送她到医院治疗,住院不到一周,瞒着医生就让丈夫接了出来,不是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她心心念念的草莓大棚……

草莓已经是张艳肖生命里“不能丢下”的一部分。她靠种草莓致富了,改变了命运,提升了自信,也开始带动村里的姐妹们发展草莓种植。“我自己富了不算啥,乡亲们都富了,都过上好日子,才好呢!”张艳肖有求必应,义务传授技术。过了年,张艳肖打算扩大种植面积,流转50亩土地,发展农家乐采摘观光旅游;她还想发展盆栽草莓,打造能带回家的草莓园……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