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航天人,高级工程师李建平快要履行完他的使命,定于今年退休的他,仍然奋战在一线,他要用这次机会,在他四十余年的航天梦里,写好最后一笔。
他曾见过戈壁上的日出日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成为一生的眷恋;他曾听过海风与椰林的交响,从此蓝天似乎可以用脚丈量。作为一名航天人,高级工程师李建平快要履行完他的使命,定于今年退休的他,仍然奋战在一线,他要用这次机会,在他四十余年的航天梦里,写好最后一笔。
施工现场,李建平正在塔架上仔细检查,这时,轴系上支座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李建平二话不说,挂上安全绳,撑住栏杆攀了上去,身子向外探着想要查看清楚。这样“惊险”的动作在李建平的生活里却早已成为常态。他常常回想起30年前第一次修建避雷塔的情景,一根简陋的安全绳,就是高空作业人员最后的生命保障。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旧成为了避雷塔上的“蜘蛛人”,在塔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建平是工地上出了名的“闲不住”,一到现场,便什么都忘了,一刻也不肯让自己停下来。“钻头能是那么装的吗?”李建平一边拿过旁边的钻头一边说道,“看见没有,得这么干。”他跑上跑下,一会儿在高高的塔架顶上指导人员高空安装,一会儿跑到地面,跟年轻小伙子们一起拧螺栓、挥小锤,忙得不亦乐乎。他举着螺帽,帮着大家一块儿固定,手时不时便要垂下来休息一会儿,他有些难为情地笑道:“老了,举久了胳膊酸。”一旁的小伙子说:“谁说的,我们李高工正‘青春’着呢,瞧这黑头发。”李建平听了哈哈大笑,低下头给大家展示他那头引以为傲的黑发:“我这头发,一根没染过。”脸上的汗珠汇入淳朴的笑褶,他的脸庞是一幅生动的画。
“我们那会儿,都是追在师父后面学本事的哩!”看着工地上忙碌着的年轻身影们,李建平回忆起他刚入行的岁月,那时候的他还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跟着师父在发射场一起孕育一颗飞天的梦。如今,他也成为了师父,那双被岁月亲吻过的手,曾经抚摸过我国四大发射场的泥土,那双坚毅的双眼,曾经注视过数次火箭升空的瞬间。
“高工,您看这样行不行?”“高工,您看那样行不行?”现场不停地有人与他确认工序细节,李建平不禁想,以后没这么忙了,会不会不习惯呢?这片土地少了我,会不会寂寞呢?看着现场干劲十足的小伙子们,他知道,祖国的蓝天永远后继有人,不是这片土地离不开他,而是他放不下这片土地。
2018年,所有参与酒泉发射中心大型固体火箭试验平台任务的人都清楚地记得,酒泉的风沙侵袭着现场每个人的脸庞!
8级的大风扬起漫天的黄沙,能见度极低,连人正常行走都变得异常困难,施工作业只能一等再等。眼看工期越来越近,李建平的心也越悬越高,眉头皱得紧了又紧,不能再等了。有人问:“高工,还干不干?”这一问,仿佛点破了李建平心里的想法:“干!怎么不干?硬着头皮也要干!”等风沙稍弱一些,李建平带领大家迅速就位,与大自然抢时间,从个人时间里挤工期,一天下来,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深深的红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终于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后来,李建平回忆起那段日子,不禁感慨道:“这可是兄弟们从沙尘暴手里夺出来的。”他的面容粗粝,仿佛早已将风沙刻进皮肤,融进血脉,他是那茫茫戈壁上的常青树。
人人都知道李高工家里有个宝贝得不得了的千金,每每提到她,李建平的脸上便是止不住的笑容:“等我退休了,就好好陪我女儿,四处旅游去。”那是他心里对女儿的亏欠。
由于工作性质,李建平常驻在在大山或戈壁,一待就是大半年,留给家人的永远是一个匆匆的背影。时间久了,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便有了感情,看云可爱,看砂土亦可爱。白天忙着干活,没时间思考,于是思念留到了夜晚。他躺在窄窄的铁架床上,想着家乡的星星是否与这儿的一样亮。女儿曾经也不理解,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父亲似乎成了一个概念。一次,李建平从工区施工回来,浑身晒得黝黑,年幼的女儿躲在母亲身后看了好久,才确认眼前这个黢黑的大个儿是自己的父亲。
值得吗?总有人这样问,可他一次也没有这么问过自己。当火箭承载着航天人的梦想发射成功的时候,当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当女儿眼含热泪给他打来电话,说他是她永远的骄傲的时候,他胸膛滚烫,眼泪炙热,所以这一问,永不必问。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李建平把他的整个青春交付给国家的航天事业,胸前的党徽被岁月磨得锃亮。他看着那些由他抚养长大的“孩子们”,悄悄把眼泪抹到手背,不知是风沙太大,还是日头太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