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国革命重要的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的诞生地。一百年前,杰出的革命先行者们,在这里播撒下马克思主义真理与革命的火种,让这里成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地区之一。
广州,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这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那些杰出的先行者们,为这里播撒下真理与革命的火种,让这里成为最早觉醒的一片土地。
“北李南杨”
1919年11月,自日本留学归来的杨匏安,发表了《马克斯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19天。
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差不多同时问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奠定了杨匏安“北李南杨”的历史地位。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地
1921年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宣告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六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通过《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机关刊物,形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正式成立后,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改组为中共广东支部,先后在广州、佛山、香港等地建立起33个工会组织,发动了16次工人罢工。

国共两党合作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走出徘徊与苦闷,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伟大的一次转变。
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和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一连开了九天,最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重要任务。

中共黄埔支部成立
1924年11月,旅欧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的他,在黄埔军校历任政治部主任中是最年轻的。
随着周恩来的到来,黄埔军校的政治空气焕然一新。他聘请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政治教官,为这所新式陆军军官学校带来优良的政治素养和高昂充沛的革命斗志。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共黄埔支部成立了,培养和发展起一支革命生力军。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省港大罢工
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不久,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
为声援这场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6月19日起,香港工人开始陆续离港,返回广州。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就此揭开序幕。
广州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领导工人群众通过罢工、排斥英货、封锁香港等方式与英帝国主义作斗争。一时间,香港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交通断绝,陷于瘫痪。
省港大罢工前后历时1年零4个月,不仅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也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农民运动大王”
从日本回国的彭湃,回到广东海丰县家乡,脱下西装,换上粗布衣裳,一改自己洋学生的形象,同农民打成一片。
1923年1月1日,全国第一个县级总农会——海丰县总农会宣告成立,彭湃担任会长。
瞿秋白曾评价说:“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毛泽东也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
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课,主持这届农讲所并兼任所长的,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
毛泽东亲自授课,上课时,他曾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用塔的形式画了出来。毛泽东指出,塔底是无产阶级,是农民,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他还表示: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起来革命,何愁塔之不倒乎?
登上政治舞台的产业工人,冲锋呐喊的穷苦农民,以及在枪林弹雨中造就的革命武装,宛如滚滚赤潮,从南粤大地喷涌而出,强烈地撼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在旧中国的统治根基。
蕉风椰雨的南国,就这样孕育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初的洪流,并注入茫茫九州,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