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为国争光”,这是专属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岢岚精神”。在太卫人的心里“党员”就是先锋模范的代名词,自组建54年来,一代代航天人用真心向党表达着最朴素的忠诚。
“对党忠诚、为国争光”
这是专属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
“岢岚精神”
在太卫人的心里
“党员”就是先锋模范的代名词
自组建54年来
一代代航天人用真心向党表达着
最朴素的忠诚
他们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将党的作风和优良传统
融入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
建场初期——白手起家上演航天奇迹
“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去西北再创业!”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一声号令,这支流淌着“两弹一星”血脉的队伍闻令而动,从戈壁滩转至晋西北,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岢岚,从零开始,挑起自主建设我国第一个发射场的历史重任。
“宁可少活20年,也要解决用水难”“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炖干粮”……这些流传至今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老一辈创业者以身许国,战天斗地的场景。

他们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建设航天发射场,基本没有经验可循;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各类资源紧缺;大型施工器械几乎没有,手搬肩扛是最主要的施工方式;时间紧任务重,既要搞工程建设,还要搞航天发射……
在如山的困难面前,晋西北航天人用一腔报国热情,披荆斩棘,实现一年组建、两年发射的奇迹。
他们喝坑水、住窝棚,和天斗、与地搏,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党最朴素最纯洁的忠诚。
百座航天英烈陵墓——用生命铸就问天之路
为了祖国和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批航天科技人员甘愿放弃都市生活,来到这里献青春、献终身。
据一份资料统计,为了完成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保障部某操作员,在检修供电线路时以身殉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计划处某工程师,患有严重的胆结石病,率队驱驰千里,到深山峡谷执行火箭残骸搜救任务。20多天的野外生活,使他胆囊萎缩,功能几近尽失。
太卫人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着眼任务、甘愿吃亏的献身精神,将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
老塔架再启用——齐心协力延长服役期限
2013年,发射场迎来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任务,考虑到新塔架分身乏术,中心决定在已下岗的“老塔架”上执行任务。而当时的“老塔架”已经超过服役期,并且长期封存未启用,并且由于地势下陷,塔架和地面产生了4度的倾角,倘若执行任务,将会带来极大的风险。许多同志都在私下讨论,可是时任1号指挥的崔利军却表示“别人可以发牢骚,但是我不能讲条件。”
“就算是拖拉机,也要让它跑出法拉利的速度。”面对巨大的风险挑战,发射场近百名党员同崔利军一起立下军令状,他们成立技术小组,带领分队成员对“老塔架”全部设施设备进行“扫荡式”检测,一个接头一个接头地过,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反复运行。
经过整整一年的大修,重新启用后的“老塔架”圆满完成首飞任务,还创下平台打开时间最短、空调最低温度保障等多项纪录。时至今日,这座拥有40年历史的航天功勋塔,仍然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
党员先锋模范——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自中心组建以来,发射场陆续涌现出一批批党员模范典型,他们在航天事业中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在建设航天强国中彰显党员本色。
2016年10月29日上午,身为党员的鲁福浩作为加注主操作手正准备进行一级氧化剂加注,当氧化剂进至产品贮箱零液位后,异常情况发生了,产品溢出连接器没有明显的气体流动声音,凭借多年加注经验,鲁福浩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大问题,即刻上报至系统指挥。
会议紧急召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要知道,发射场21年来从没有执行过推进剂泄回任务,现场更没有人知道清泄连接器接口管路的通径是多少,此时,让谁上?成了最大的难题。
“我来,党员不上谁上!”为了尽可能减短排故时间,鲁福浩带领专业骨干火速投入排故任务。他顶着零下十五度的严寒,钉在阵地17个小时,完成了40余根清泄软管,50余个转接头的连接紧固等准备工作,并与分队一批党员骨干耗时60多个小时持续排查、妥善处置。最终,加注工作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年年底,鲁福浩被发射场评为党员先锋模范,而他的岗位也荣获“党员示范岗”。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如鲁福浩一样荣获党员先锋模范的优秀个人数不胜数,他们党的誓言融入伟大航天事业之中,在建功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0多年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铸剑人“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的政治品格从未褪色。在信仰之火的引领下,这八个大字已然成为发射场最响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