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医疗系统全面告急。党中央一声号令,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开工建成,32家方舱医院新增3万余张床位,改造定点医院,开辟集中隔离点,从“人等床”到“床等人”,扭转了抗疫战局。
一床难求!
2020年1月下旬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武汉医疗系统全面告急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党中央一声号令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开工建成
32家方舱医院新增3万余张床位
改造定点医院
开辟集中隔离点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
扭转了抗疫战局
武汉“建院增床”创造的奇迹
也为全球抗疫破解医疗资源紧缺
提供了解决方案
十余天建成“两山”医院,拼速度抢救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收治工作刻不容缓,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武汉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年1月23日下午,武汉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参照“小汤山”模式,在蔡甸知音湖畔建设应急传染病专科医院,取名“火神山”。
除夕夜,上百台挖机连夜展开场平,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上万人日夜鏖战,3.39万平方米、容纳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
1月29日,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仍然在24小时不间断忙碌着。
2月4日清晨,第一批患者入住火神山;2月9日,接收第一批重症患者;2月12日,收治患者突破1000人……几天时间,火神山医院进入满负荷运行。
为了更大规模集中收治重症患者,1月25日,正月初一,雷神山医院在江夏黄家湖开建。2万余名建设者日夜不息,7.99万平方米、1500张床位,12天建成,2月8日首批患者入住。
2月1日,雷神山医院项目全面进入病房吊装阶段。
2月13日,火神山医院首批7名患者治愈出院。
2月18日,雷神山医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为至暗时刻的武汉带来希望之光,“两山”医院成为武汉战疫的坚强支点。
4万余名建设者,4900余个箱式板房,20万平方米防渗膜,400余万米电线电缆,严格的“三区两通道”,拥有武汉最多ICU病房、现代化信息系统——十余天建成的“两山”医院,创造了人类建筑史和医学史上的奇迹。
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床位等人”扭转战局
随着对新冠病毒的了解逐步加深,医务人员发现,感染者中轻症患者的比例约为80%。
“宁可床等人,不要人等床!”把强化患者救治作为重中之重,在中央指导组推动下,千方百计增加床位,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有效防止“轻转重”。在疫情最吃紧的2月,武汉保卫战扭转战局。方舱医院将“野战医院”方舱创造性地应用于和平时期的大规模救援行动,成为这场生命保卫战的奇兵。
2月3日晚,首批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客厅、洪山体育馆三家方舱医院连夜开工,创下36小时改建成3家方舱医院的奇迹。
短短十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共1.4万余张床位,实现“床位等人”,后续又建成16家备用。党校、学校、体育馆、会展中心、工业园厂房、客运站,利用多种建筑改造的方舱医院成为中国特色、武汉样板。
2月4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经过千余名工作人员的通宵作业,1000张床位已经就位。
据统计,32家方舱医院合计建成床位32868张,实际投入使用16家,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直至3月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在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上,尚无先例。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落实中央“四集中”原则,武汉市迅速建成“两山”医院,大规模改建方舱医院,改造定点医院,开辟集中隔离点,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实行分级、分层、分流救治,建立隔离点—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重症定点医院逐级转送机制,形成了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救治、轻症病人方舱医院收治、密切接触者和康复者集中隔离场所隔离的工作闭环。
“建院增床”的重大举措,有效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招,最大限度减少轻症转成重症,最大限度拯救生命,其中,成功治愈3600多名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年龄最大的108岁。
分享武汉经验,为全球抗疫提供解决方案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短短数月间,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席卷大半个地球。中国武汉的抗疫经验世界瞩目。
3月下旬起,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法国、美国、伊朗、奥地利、巴西等国纷纷借鉴,建设方舱医院。
今年7月13日至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线上会议召开,来自武汉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七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李黎在线分享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设计经验。
整个分享和讨论过程在脸书和youtube上同步全球直播,武汉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解决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城市的一致认可。
武汉市城建局勘察设计处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武汉的方舱医院设计建设过程拍成视频,设计师的联系方式也已公开,可以直接提供给有需要的城市,尽全力为全球抗疫贡献武汉力量。”
2月4日,正在加紧建设中的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
此外,由中南建筑设计院、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两家设计单位专家编写的《方舱医院设计和改建的有关技术要求》再次修订并译成英文发布。在充分总结借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武汉设计力量还组织编制了《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试行)》,与正处全球战疫中的国家和地区分享。
开建“平战结合”医院,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11月20日上午,洪山区沙湖港北路和礼和路交会处,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正式开工。这里将兴建武汉中心城区第一家、全市第五家“平战结合”的三甲医院,预计2023年4月竣工。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效果图。
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另外四大项目已于7月20日集中开工,分别在蔡甸常福、江夏郑店、新洲双柳、黄陂前川这4个医疗资源薄弱的新城区各新建1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其中,蔡甸常福和江夏郑店还分别预留1000张床位的扩展空间。
以“平战结合”模式建设医院,是武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的重大举措。这些医院建成后“平时”为一所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培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战时”可快速转换为传染病病房,投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医疗卫生设施提升行动规划被放在首位,将重点织牢织密武汉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和市、区急救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同时,优化全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新建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有效遏制了病毒
外媒纷纷报道点评
英国《卫报》报道方舱医院的积极投入使用,是中国有效遏制病毒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点名表扬了中国这次的抗疫策略。
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遏制这种新型呼吸道病原体迅速蔓延的大胆举措,改变了疫情迅速升级并且致命的进程。”“面对这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古巴拉美社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核心区湖北省武汉市,大部分方舱医院陆续关闭。设立方舱医院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收治出现发热等症状的轻症患者。
和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疫情状况在逐渐好转。确诊患者和死亡病例人数每天都在减少。然而,武汉并未松懈,依然在全市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为集中收治日益增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武汉1月24日开始建造名为“火神山医院”的临时医院。
疫情快速扩散,工程刻不容缓。4000多名工人分两班轮换,在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的工地上昼夜赶工。把工地铲平、铺设防渗膜、搭建病房框架、提供水电和网络,还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分隔出普通病房、加护病房、供应库房,以及救护车清洗房。完成这一切只有10天时间,考验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是危难当前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凝聚力。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在建设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组织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调动这么多建筑工人,并将所需建材运到武汉,是不可思议的。
原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评价:
很多国家找我们学习“两山”和方舱经验
张雁灵。
11月7日,长江日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北京原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院长张雁灵。
今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张雁灵临危受命来到武汉,担任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顾问,为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出谋划策。
张雁灵表示,武汉战疫是一场阻击战,病毒到1月下旬传播得非常迅速,给医疗资源和医院造成很大压力,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很突出。湖北、武汉紧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决策很及时,是缓解当时病人救治难的重要举措。此外,给这两所医院的定位和赋予的使命非常明确,就是建成千张床位以上的大型传染病医院,收治中度和重度患者。
张雁灵认为,武汉创造了继2003年小汤山医院之后的一个奇迹,在短时间内建两所大型传染病医院,这在全世界是没有的。就医院的建设规模、结构布局、装备设备、各学科展开来说,都大大超过了小汤山医院。可以说,武汉“两山”医院创造了世界上快速建设大型传染病医院的历史和奇迹。
“湖北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在世界上是最低的,治愈率是世界最高的,特别是援鄂医务人员零感染,这是大奇迹。”张雁灵认为,集中力量、集中收治点也是我们的重要经验。另外,在医院的布局上做得也很好,“两山”医院把重症的ICU病房设得比较多,当年小汤山有1000张床位,只有15张ICU床位,“两山”医院都是几百张ICU床位,为重症病人的救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也为其他医院减轻了压力。
“曾有外媒采访我,我说武汉抗疫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经验。”张雁灵总结,武汉对世界贡献了五大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武汉创造了分级救治,把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集中管理起来,把他们分散管理在各个点;建设方舱医院,把轻症病人分流到方舱去整治;把重症病人放到定点医院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救治,这是我们分流病人的经验,是分层管理的经验。
张雁灵认为,更重要的在于武汉抗疫模式的创造,这种武汉模式会成为未来抗疫历史上的成功模式和典范。他向记者透露:“秘鲁、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找到我们,要学习借鉴武汉建设火神山和方舱的经验。秘鲁应用了火神山的方法建立应急传染病医院,已经建成投用。其他国家也向我咨询,纷纷表示要借鉴运用方舱医院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