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余姚江上最后的渡口

作者|唐旭锋
  • 故事人物
    • 姜杰
    • 陈水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钱江晚报
  • 发表时间
    • 2020-11-18

在宁波,河姆渡是一个独特的存在。7000年的文明,就在余姚江悠悠向东的河道两侧孕育、蓬勃生长。现在,它更多代表的是一处文化符号,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它是一处渡口,至今仍在使用。

在宁波,河姆渡是一个独特的存在。7000年的文明,就在余姚江悠悠向东的河道两侧孕育、蓬勃生长。现在,它更多代表的是一处文化符号,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

它是一处渡口,至今仍在使用。

先有河,再有渡。

既是某个地名,也是一处重要的交通、军事设施。至少,在工业文明以前的无数年,当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渡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烟波里。一条当地人习惯称呼的姚江,如今仍在使用的渡口,仅余四个。姜家渡、河姆渡、半浦渡、邵家渡。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席慕容写道。

那么,那些渡口的故事呢,可还能寻觅?

如今的河姆渡。

【一】

姜家渡的渡工世家

姜家渡,位于余姚城区20公里处。姚江流经这里时绕了个弯,形成一个U形,就成了一处天然的渡口。

姜家渡的渡工老姜。

中午12点半,我在村民指点下,找到了渡口所在地。一条约六七米长的渡船停泊在岸边,船尾坐着一个小伙子,旁边放着一辆电动车,看上去这名小伙子是乘客。

岸边有一名男子在一边打电话一边等人。船老大就是他了。

放下手机,42岁的姜杰和我聊起来。

姜杰出生于摆渡世家,他说自己的太爷爷那一辈就是村里的渡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跑到江边看祖父和父亲为村民们摆渡过江。12年前,姜杰接过了父亲的班,开始了自己的渡工生涯。

渡口两岸都建有渡亭,水泥筑的码头。姜杰等了大约十分钟,见没有其他人来,就走到船头,准备开船将这唯一的乘客载过江去。

我跟着他跳上船。

“没有风的时候,划船还不算吃力,已经习惯了。”姜杰一边摇橹一边说道。这艘船是钢板船,舱内是空心的,即便翻了也不会沉下去。核定载客12人,船上还备有13套救生设备,包括一套小孩子的。

大约5分钟不到,渡船靠拢对岸。姜杰先跳上岸,将揽绳系在铁桩上,然后帮着乘客将电动车拖上岸。随后,骑电动车的小伙用手机给姜杰转了5元船钱。

对岸的渡亭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乘客。姜杰又载着我,空船返回到姜家渡。

这边是姜家渡村,那边是蜀山村(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让人想起那部著名的电影。据说,是村里一夜之间“长”出一座小山,而遥远的四川少了一座小山,因此得名),分属于余姚梨洲街道和凤山街道,隔着一条90米宽的姚江。两岸人员和物资往来频繁,长期以来就靠着这一个渡口的渡船。近些年,随着上游舜水大桥和下游丈亭大桥的通车,渡口生意大不如前。

哪怕只有一个乘客,也会开船。

“一年还能挣五六万吧。”姜杰掰着手指头算账:除去每年因恶劣天气不能开船的个把月 ,平均每天的载客量有三四十人次。

“对面有个工业区,很多外地来打工的人来坐船过江上班,刚才那个小伙子就是。”姜杰说,本地人来坐船的,大都是走亲戚的老人,年轻人基本上都自己开车了,上下游的两座大桥离这里也就十七八公里,开车还算方便的。

姜家渡最繁盛的时光,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市场经济刚刚兴起,老百姓出行、打工、做生意的很多,物资往来也很频繁,最高峰的时候,码头上会排起长队。那时候姜杰年纪还小,他只记得摇船的除了父亲,连姨夫也过来帮忙。

在姜家渡村支书乐建平的回忆里,那时候姚江上除了渡船,还有客船。当地村民去余姚或宁波,要先摆渡到停在江中央的客船。

如今,姜杰作为当地唯一的渡工,每天早上6点半到下午5点(夜间以及恶劣天气均不摆渡),都坚守在渡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服务行业,要随叫随到,没办法的事。

姜杰30岁之前在厂里打工,性子直爽的他告诉我,他也羡慕那些赚大钱的人,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也愿意改行,不过前提是有人愿意来接他的班,“哪怕乘客再少,渡口也不能停。”

河姆渡

【二】

河姆渡,七千年文明源起

翻开地图,姚江自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发源,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彩带,一路向东南,在宁波三江口汇入甬江,流入大海。一条余姚江,孕育出七千年中国南方新石器文明和八千年海洋文化。其流域内出土的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相距不过10余公里。

姚江两岸的人们依水而居,所以很多村庄的名字,都带着一个渡字。譬如姜家渡的上游附近,就有邵家渡村、下陈渡村等等,姜家渡下游的第一个渡口,就是鼎鼎大名的河姆渡。

河姆渡遗址,就在河姆渡口旁边。

开车离开姜家渡,沿228国道前行10多公里,在一个路口右拐,很快就到了河姆渡遗址公园。这里是免费参观的,可以看到年轻人结伴在里面游玩,也有外地来的旅游团。

我徒步穿过遗址公园,来到北岸的渡口码头,江对岸,是河姆渡南岸遗址。

河姆渡村,在南岸的遗址公园内。

在河姆渡,每跨一步,都像行走在7000年的文化里,很是奇妙。

北岸的渡亭,历史上也曾作为茶亭,专供来往乘客歇息,如今变成了公园里的小卖部,船老大的手机号码就写在小卖部的墙上。如果船老大停船在对面的渡口,要坐船的乘客也可以呼叫,但要很大声。毕竟这里的江面很开阔,喊了对岸不一定听得到。

渡亭边的一块石碑,记录了河姆渡名字的由来。

原来,河姆渡书称黄墓渡,以南岸覆船山传有黄公墓而著名。黄公,因终老夏禹故里(今四明山石钮村),史称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为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他是秦汉之际著名的隐士,汉高祖刘邦曾召夏黄公入廷为官,辅佐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黄公后来卒葬于此,当地人设亭在渡口边,以便过往的人们凭吊。

所以这里也叫夏墓渡。河姆渡实际上是黄墓渡(夏墓渡)的方言误音。

从史料看,河姆渡口的历史肯定要早于汉初,甚至可以猜想,渡口是伴随着河姆渡母系氏族文明的产生而出现,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那就是7000年的悠悠岁月。

小卖部门口,两名村里的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我拨打船老大孙师傅的电话,他以为我要坐船,就急匆匆从对岸摇船过来。

听说我是记者,孙师傅并不愿多说什么,他翻老黄历说,“撑船和打铁、卖豆腐一样,都是不太光彩的事”。

河姆渡全景。

闲聊中,有南岸的四五名游客打来电话,孙师傅起身划过去接人。两个小时,孙师傅一共摆渡了约10名乘客。每人收费也是5元。

“我的收入要上交到村里的,村里再返回我一些。”对于具体收入多少,孙师傅不愿意透露。

孙师傅出生在南岸的河姆渡村,这个村庄的历史有多悠久不言而喻,村里有长达3公里的古街,有一个很大的集市。从前,周边地区的人们都到这里来赶集买卖,因此热闹非凡。

“河姆渡村在北岸还有500亩耕地。以前大家去地里干活,扛着工具,牵着牛,都是要坐船的。”小卖部门口的老人告诉我。不过,本村的村民坐船,都不要钱的。

老人们用本地絮絮叨叨:历史上,这里是交通要道,解放前打过仗,还有军队从这里过江……

眼前的河姆古渡口,干净、美观,两岸的渡亭和码头都修葺一新。看得出来,来往的村民并不多,坐船的基本上是游客,可以说,现在的河姆渡更多的承担起了旅游的功能。

半浦渡

【三】

城山渡与半浦渡:停渡与繁荣只相隔数里

我自姜家渡 、河姆渡一路往姚江下游去,发现每一个渡口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有一个渡口,在南岸,它属于余姚大隐镇城山自然村,因此叫城山渡。在北岸,它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人们管它叫三勤渡。

去年10月的一个台 风天,船老大陈师傅因为违规载客被处罚,此后渡口就处于停渡状态。

处于停渡状态的城山渡。

我在北岸渡口码头边看到,渡亭是新造的,但是渡船停在岸边的泥地上。一位在河边洗碗的大姐告诉我,渡口停运一年多了,这可让村里上了年纪的人犯了难。因为他们要走亲戚,没有渡船就特别麻烦,如果骑电动车,要多走四五十里路,骑到半路就没电了。

一位胡姓大姐告诉我,三勤村很多媳妇都是从大隐那边嫁过来的,现在想回一趟娘家很不方便,前段时间她身体不好,她的姐姐想过来看妹妹,也没有来成。

三勤村党支部书记陈水康告诉记者,船老大不想干了,是因为收入低,村里没有补助,希望上级政府能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渡工一点补贴。

据陈书记介绍,这个渡口以前有两条船,分属于城山村和三勤村,这边开十天,那边开十天。几年前,因为乘客太少,南岸的城山村就停了渡船,只有北岸的陈师傅还在坚持。

“全村仅有他(陈师傅)取得了渡工证,他不开船了,也没有其他人开。”陈书记表示很无奈。

在城山渡的下游几公里,仍在运营的半浦渡则是另一番模样。

我来到半浦渡已是黄昏,船工严师傅刚载了几名乘客上岸,码头边有古街,还有给夜航引渡的灯塔,可见当年的繁华。

虽然现在夜航是不允许了,但严师傅一天的收入还有四五百块,根据与村里签订的合同,他和另一名合作的渡工得每天给村里上交80元。

在渡亭里,张贴着《渡口安全守则》和价目表,成人每次2元,小孩免费,摩托车和电动车根据不同型号,价格在1到4元之间。“因为江面有230多米宽,采用了5匹的柴油动力,所以价格比上游的手划船要便宜些。”严师傅表示。

半浦渡口,其北岸是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南岸则是海曙区高桥镇江南村。严师傅解释说,这里靠近城区,人口密集,两岸来往的人员特别多,现在上下游的渡口都停了,很多老百姓都跑到这儿来坐船,包括三勤村的村民。”

半浦渡,夜幕降临也有人前来乘船。

【四】

渡口故事即将湮灭在尘埃里

宁波市海事局三江口海事处管辖了姚江上的五个渡口,自上而下分别是洪城渡、城山渡、半浦渡、西洪渡、邵家渡。如今仍在运营的,仅剩半浦渡和邵家渡。洪城渡,城山渡、西洪渡处在停渡状态,靠近主城区,还有一些更早撤销的渡口,如青林渡以及三江口一带的老渡口。

曾经的青林渡,现在成了遗址和景点,江北大桥从这里跨江而过,连接大桥南岸的路段取名叫青林渡路。再往东边,更多的大桥和铁路、隧道密集穿江而过。

现代工业文明,成了淘汰古老渡口的主要力量。

早就消失的渡口,掰着手指也数不过来。与姚江在三江口汇流的奉化江,历史上曾有包山渡、武陵渡、后顾渡、下王渡、胡家馋渡、北渡、翻石渡、铜盆渡、周泄渡等渡口,随着岁月的变迁,目前奉化江上已经没有一处渡口了。

此外,靠近出海口的甬江上的镇海红联渡,自今年6月停渡后,也面临着撤销的命运,待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开通后,它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红联渡

每一个渡口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仍在运营的半浦渡,曾经是一处义渡,最初由当地士绅和乡贤捐资建立。“船夫居住于渡屋,使义渡可以昼夜运行,轮流往返以利行商往来。”

而邵家渡,据传梁祝最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渡口旁边,还建有梁祝文化公园。

可以说,宁波这些老底子渡口的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然后,这些故事恐怕就要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五】

渡口的存留,是个问题

如今,随着交通的发展,渡口存废面临着两难选择。譬如前文提到过的姚江上的渡口,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公里。其存留,是由谁来决定呢?

据了解,渡口分为交通渡、乡镇渡与专用渡。交通渡是设于市镇港埠、渡运量较大的渡口,专用渡是设于专用场所或旅游风景点的渡口。而本文中涉及的渡口,几乎都是乡镇渡,就连河姆渡,也是村里在运营,并没有收归景区。

2016年修订版的《浙江省渡口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渡口经营实行以渡养渡的原则,乡镇渡收费不足以维持正常开支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解决。

小时记者从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获悉,目前宁波辖区内尚有22个渡口,包括停渡的、半停渡的以及尚在运营的,已经公告撤销的不在这个数字之列。

自2019年起,浙江省港航局推动美丽渡口创建工作。目前,宁波港航中心已对姚江上的多个渡口进行了整治、改造和美化。

就拿城山渡来说,渡亭修建一新,但是渡口却停摆了,但现实中老百姓对渡船仍有一定需求。这个矛盾如何化解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主管领导表示,这完全取决于地方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

这位负责人说,虽然渡口运营基本是都是由村里负责,但乡镇渡口管理的主体还是乡镇人民政府。

“或许可以借鉴象山县的做法 ,搞渡口公交化运营。”这位负责人表示。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