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谈判长达15年,中国代表团换了4任团长,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谈判长达15年,中国代表团换了4任团长,美国换了5位首席谈判代表,欧盟也换了4位。
中国是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国之一。1986年7月,中国向GATT递交复关申请。1993年,中国复关工作组会议在继续审议中国经贸体制的同时,开始讨论中国恢复议定书的框架,然而到1994年底,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成员漫天要价,中国复关未果。1995年1月,WTO取代GATT诞生,中国与WTO的37个成员开始了拉锯式的双边谈判。
其中最难打的硬仗,莫过于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
“在中国企业中,厂长是中心,书记是核心,两心怎么变成一心?”在初期谈判时,面对美国代表团提出的这个问题,作为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以“干涉中国内政之嫌”为由坚决驳了回去。他回顾,当时中国还处在市场调节和商品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但WTO的游戏规则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这个问题一直无法突破。“直到小平南巡讲话提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才可以大声在谈判桌上说: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龙永图感慨道,这是谈判进行下去的一个突破口,“当时(在谈判会场)全场鼓掌,好像那帮兄弟比我们还开心,他们觉得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把中国的市场经济给逼出来了”。
1998年时,中美就农业问题即将达成共识,但克林顿在这关键环节仍不同意签订协议。
“美国不签会后悔一辈子。”当时龙永图这样对美国媒体说。“果然,美国代表团听说克林顿取消该协议后,都哭了。后来朱总理接到克林顿反悔的电话时说,‘我看不要签了吧,要签到北京去签!’这就是中国在一个大国面前的尊严和姿态。”
在最后一轮中美谈判中,朱镕基总理更是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与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并肩作战。
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问题最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中美双方准备“后事”时,朱总理“板着脸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朱总理在谈判桌上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我着急了,这不是要全盘放弃嘛!我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当时真没面子。”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龙永图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现场,舒了口气说:“大家总算放心了。我后来想想,国务院不就在这吗?”后来,美方五分钟后同意了中方意见。
龙永图说:“事实证明,后面四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是我们的底线,这就是对优先次序的判断。”
最终,我方代表坚持原则,经过6天6夜的艰苦谈判,取得了这场最关键战役的双赢。中美最终在11月15日签署双边协议,标志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也为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奠定基础。
入世是涉及我国发展战略的大问题,是我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问题。入世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直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我国权益,有利于我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促进利用外资和出口。
经艰苦谈判,中美两国签署协议,这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原标题:历经十五载终于“入世” 朱镕基坐镇中美WTO谈判
(人民网宋美琪、王正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