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拥有一处在史学界举足轻重的研究平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这座宋史研究重镇能崛起于河北,要归功于已故历史学家、当代宋史学家漆侠。
河北省拥有一处在史学界举足轻重的研究平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这座宋史研究重镇能崛起于河北,要归功于已故历史学家、当代宋史学家漆侠。
漆侠扎根河北,在河北大学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教书匠”生涯,直至2001年11月2日去世都未曾离开。
走近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让我们共同追忆属于这座研究机构和它的奠基人漆侠的一段往事。
师从名师 立志研究宋史
晚年漆侠。
漆侠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史学之志。他1923年生于山东巨野,自小就喜欢读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抗战爆发后,家乡沦陷。1941年,漆侠随山东流亡学生来到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读高一,这一年漆侠18岁。
高中期间,漆侠读完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江藩的《汉学师承记》、皮瑞锡的《经学历史》、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
高中二年级的一次作文课上,当老师问及每位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志向时,漆侠说他的志向在于“立言”,要追随于司马子长(司马迁)。
这一志向虽饱含少年意气,却成了漆侠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44年,漆侠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秋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读三年级。
这个秋天,漆侠结识了日后的恩师,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史专家邓广铭。本来对毕业后学术方向有些迷茫的他,自此决定“追随先生(邓广铭)学习宋史”。
1984年漆侠(左一)与老师邓广铭在香港参加国际宋史研讨会。
1948年,漆侠大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成为邓广铭先生的第一名研究生。自此,漆侠开始踏上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的学术道路。
专著填补宋史研究空白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的漆侠(前排中)。
漆侠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投身史学研究,使其在史学研究中崭露头角的,是在宋史研究领域颇具开创意义的《王安石变法》一书。
至今,对于王安石变法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研究的,业内首推漆侠。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但自南宋初年到晚清近八百年间,因为材料欠缺或研究者见识不高,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并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作了再评价,其中代表性成果之一,就是漆侠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一书,对北宋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借此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广阔社会背景,阐明了变法的酝酿及其最终成熟原因,论证了新法的来源、内容、实质和变法过程中的复杂曲折的斗争,并且指出了变法最终失败的根源所在。
邓广铭也曾给予此书高度评价。他说,“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了漆侠教授的《王安石变法》一书,对于熙宁新法进行了认真探索,超越了前此所有的同类著作。”
《王安石变法》的出版,在海外也产生了较大关注和影响。
当时,日本、苏联的学者都为此书写过书评。漆侠的弟子、宋史专家陈峰,20世纪九十年代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时,该校一位汉学家听说他是研究宋史的,立即将一本出版于1959年的《王安石变法》拿了出来。
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是漆侠的成名作,那么1987年、1988年出版的《宋代经济史(上下册)》则是他的代表作。
《宋代经济史》从人口、垦田、水利、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赋税制度等方面,全面论述了两宋300余年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重点研究了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
该书被史学界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大型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的专著”,是“填补空白的奠基性巨著”,是中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晚年一手创建“宋史研究第一重镇”
1987年漆侠(右一)在宋史研究室小院内与师生交流。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是国内宋史研究领域唯一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海内外宋史研究人才最集中、宋辽金史资料最丰富、宋史研究信息最灵通的科研机构,被誉为“宋史研究第一重镇”。
如此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正是漆侠晚年呕心沥血、一手创建的。
1982年1月14日,经河北省高等教育局批准,在河北大学创建独立的科研机构宋史研究室,由漆侠任宋史研究室主任。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宋史研究室便是今天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前身,而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在漆侠的带领下不断深化。
斯人虽去,斯文犹存。漆侠的学术道路和建树,治史特色及品格,都将继续泽被学林。
原标题:漆侠:扎根河北的宋史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