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王之凤:囹圄播火种 鲜血染乾坤

  • 故事人物
    • 王之凤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近代
  • 故事来源
    • 鲁东大学
  • 发表时间
    • 2020-10-12

​王之凤(1911-1936),海阳县石马滩头村人,1931年9月考入二乡师,为二乡师二级学生,中共胶东特委委员,1936年10月18日在海阳凤城北门外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5岁。

王之凤(1911-1936),海阳县石马滩头村人,1931年9月考入二乡师(鲁东大学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的简称),为二乡师二级学生,中共胶东特委委员,1936年10月18日在海阳凤城北门外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5岁。

芳染桃李

1929年春,王之凤加入国民党,后见蒋介石叛变革命,毅然脱离国民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1年11月王之凤考入二乡师。

二乡师是一所国民政府建立的学校,以三民主义为最高的训育原则,当时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凡闻蒋委员长之名,即刻肃然立正"。王之凤不以为然,和同学一起拒行此礼。一次,童子军教员高喊:"蒋公中正!"同学们置之不理。教员非常恼火,斥责王之凤等学生不敬"领袖",王之凤则厉声谴责蒋介石丧权辱国的罪行,他以后晋石敬瑭迎契丹的丑史为题,吟诗一首,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草寇"将军"乃姓石,

三省顿化燕云地;

拱手笑迎契丹父,

奴才甘作儿皇帝。

何其芳看罢,高兴地说:"芳染桃李。"

王之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在集市、乡间发表演讲,张贴标语和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趁节假日,王之凤与同学们一起,和农村男女青年排练《放下你的鞭子》《还我河山》等话剧,教唱《大路歌》《流亡三部曲》等爱国歌曲,激发青少年的抗日救国热忱。

成立招莱边区第一个党支部

1932年夏,经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张静源介绍,王之凤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秋,军阀韩复榘与刘珍年兵戎相接,战火燃及莱阳,二乡师被迫停课。王之凤辍学回乡,在夏泽村育英小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孙铭瑞、孙世堂等共产党员,发动夏泽村雇农罢工示威活动。

1933年夏,王之凤受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派遣,到招莱边区开展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介绍了少年同志社的成员李厚生、臧商彝、王德安、董瑞生等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道头完全小学,成立了中共招莱特别支部,李厚生任书记,臧商彝任组织委员,王德安任宣传委员,招莱边区第一个党支部由此诞生。王之凤和特支成员一起研究确定,以原"少年同志社"成员、进步知识分子和贫苦农民为主要对象,发展党员,扩大组织,秘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马列主义。从此,招莱边区人民有了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斗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静源被叛徒杀害后,刘仲益、王之凤等20多名党员和进步学生,夜间集合于张静源曾秘密开会的香山沟,沉痛悼念恩师、战友。王之凤挥泪题诗:

张公音容宛如生,

杜宇泣血吊英灵。

犹见小窗灯火明,

似闻先生读书声。

壮志未酬身先死,

留得浩气贯长虹。

莫道香山弹丸地,

却燃星火耀胶东。

囹圄播火种鲜血染乾坤

1935年冬,中共胶东特委决定发动大规模武装暴动,简称"一一四暴动"。作为胶东特委成员的王之凤,认为暴动时机不成熟,不宜发动大的武装暴动。他的正确意见未被采纳,且被排挤出特委领导班子。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王之凤顾全大局,冒着被敌人"清乡"杀头的危险,积极配合海莱特支委员李桂岩同志恢复海阳的党组织,发展地下武装力量。后因保长马士杰的告密,1936年9月22日,王之凤在荷叶山后村被捕。国民党海阳县六区区长车子奇(海阳县"六路诸侯"之一)如获至宝,亲自将王之凤押往海阳城的"清乡司令部"邀功请赏。

途中,车子奇在马上趾高气扬地说:"王之凤!昨日匪中王,今朝马下囚。"

王之凤毫不示弱,针锋相对:"车子奇!今天马上王,他日狱中囚!"

行至臧家河,车子奇故意侮辱王之凤,命王之凤背其渡河。王之凤横眉怒对:"我背人可以,不能背狗!"

车子奇恼羞成怒,强令其背渡。王之凤将他背到河中央,狠狠地将他摔于河中。

在法庭上,王之凤慷慨陈词,宣传共产党革命救国有功,痛斥国民党镇压革命的罪行。县长骆茗庵用尽酷刑,逼问革命秘密,王之凤始终守口如瓶,并撰就《告同胞书》,号召人民奋起抗日。行刑前写下血诗:

笑对虎狼刑,

囹圄播火种;

刀头一滴血,

乾坤能染红。

1936年10月18日,王之凤被押往海阳凤城北门外刑场。在刑场上,他大义凛然,立而不跪。刽子手按倒数次,均毅然挺起,只得破除斩规,站立行刑。牺牲时,年仅25岁。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