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的塑造者——曲波

  • 故事人物
    • ​曲波
    • 杨子荣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鲁东大学
  • 发表时间
    • 2020-10-12

​曲波胶东公学第一批学生,1923年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曲波(1923-2002),胶东公学第一批学生,1923年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曲波念过五年半私塾,有比较扎实的国学功底,13岁失学,15岁参加八路军、就读于胶东公学。他少年时代熟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曲波任连营指挥员。

曲波1943年入胶东抗大学习,创作剧本《麦收之后》《排难除害》,由抗大学生排练演出,毕业后任胶东军区前进报社记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曲波担任大队和团指挥员。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两次负重伤。这一段艰难的剿匪战斗经历,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47年剿匪战斗基本结束,曲波所在的二团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38军前身)。两年后,曲波赴海军学校担负领导工作。

1955年,他以迸发的革命激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开始文学创作。两年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小说描写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一支解放军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消灭土匪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和众多战士的英雄群像。情节惊险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形象

《林海雪原》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京剧等,该书国内多次印刷,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3.60万册。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上映上演。电影《林海雪原》和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家喻户晓。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初稿。他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文革10年,曲波仍坚持文学创作并写了20多万字的自传。1977年长篇小说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山呼海啸》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军民"万众挥动斩寇刀"的战斗业迹。同年,长篇小说《戎萼碑》于197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曲波的小说《桥隆飙》,总印数约为150万册。小说以抗日时期山东沿海地区为背景,着力塑造了一位带有草莽英雄色彩的起义首领桥隆飙的形象。小说注重发掘人物的复杂性格,生动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草莽英雄的形象,艺术表现手法更趋成熟。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