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张老师”——张亚衡

  • 故事人物
    • 张亚衡
    • 冯玉祥
    • 吉鸿昌
    • 方振武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近代
  • 故事来源
    • 鲁东大学
  • 发表时间
    • 2020-10-12

张亚衡(1895-1942),原名张全定,字亚衡,1895年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张家湾村,是甘肃省早期的共产党党员,被甘肃在京学生誉为"榆中三杰"之一。1931年5月至1932年10月间,张亚衡在二乡师任生物教员。

张亚衡(1895-1942),原名张全定,字亚衡,1895年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张家湾村,是甘肃省早期的共产党党员,被甘肃在京学生誉为"榆中三杰"之一。1931年5月至1932年10月间,张亚衡在二乡师(鲁东大学前身“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的简称)任生物教员。

来二乡师任教前,张亚衡就结识了早期的共产党员李大钊,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1919年5月4日,他和北京大学预科班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成为中国先进青年的代表。1924年张亚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立,张亚衡在"特支"的领导下,开展文化教育和"新三民主义"的宣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参加了由当时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离开华县去了北平。1931年5月张亚衡离开北平到莱阳二乡师任教。因为丰富的斗争实践经验,他授课的水平很高,深受二乡师学生们喜欢。

有一次他在上课时讲:"为什么资本家长得那么胖,为什么地主长得那么肥,工人,农民为什么那么瘦……"从人的胖和瘦的原因中,阐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唤起同学们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高学生对革命的认识。

由于他讲得很实在,很有风趣,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博得学生的敬佩。加上他平时衣着特别朴素,自称是"无产阶级",同学们都习惯地称他为"无产阶级张老师"。

(摘自《莱阳乡师》,莱阳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90年9月。《革命的扫摇篮》,宫仁宗、王兴才)

在二乡师,张亚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支持学生参加演讲团到街头讲演,并通过课堂将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传授给学生。

1933年后,张亚衡参加了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在张家口联合成立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后来"同盟军"被蒋介石部队击败,张亚衡被宪兵队抓捕,身体遭受巨大摧残。刑满释放后,在同学卫勖哉的帮助介绍下,到云台中学当生物教员。

在学校里,他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他的学生。学生称赞他"讲课非常认真,讲解动物时常常引用寓言故事,但绝不涉及迷信"。有时,他经常和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师相聚谈心,抒发爱国忠心,畅谈其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由于他为人忠厚、淳朴,待人诚恳,在云台中学的广大师生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42年冬,张亚衡患了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接着又患了急性中毒性痢疾,因治疗无效,在云台中学逝世,终年47岁。逝世后,学校将其安葬在华山脚下的公共墓地。2017年3月28日,张亚衡遗骸回归榆中县故里。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