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追梦圆梦,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逝世

作者|赵竹青
  • 故事人物
    • 陈定昌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网
  • 发表时间
    • 2020-09-14

晚年的陈定昌院士,每日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老友劝他歇歇,过过清闲的养老生活,可他未曾接受,也没有放慢脚步,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他在继续追寻自己的强国梦想……

9月7日,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走了。

他过世的消息一出,人们都悲痛不已。陈定昌是我国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谦,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

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具有超前思维的陈定昌,用一生追梦圆梦,推动了我国空天防御体系能力建设,他矢志报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值得后辈缅怀和学习。

1966年冬,28岁的陈定昌。

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今天的成绩,并不偶然。从少年时代起,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就立志报国,“一定要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1955年夏季,陈定昌即将完成高中学业。同学都在热烈讨论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谈论该报考什么样的大学。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陈定昌的内心曾有过斗争。老师看到他的写作之长,建议他报考中文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写作,当作家、当记者……

可真到了眼前,陈定昌犹豫了。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科技生产力低下。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曾经被外夷欺辱、掠夺。寒窗数年知回报,“科技强国”成为陈定昌的心愿和夙求,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毅然选择了理科。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留苏名额,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陈定昌与航天结缘,开始了他逐梦航天的传奇人生。

1992年陈定昌院士(左一)在试验基地与黄纬禄院士(左三)、型号总指挥徐乃明(左二)、王尚虎(右一)讨论问题。

搞科学就是要创新

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最终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

因为激光雷达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事关重大,钱学森亲自主持这项工作,于是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等3家单位联合攻关,二十多岁的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为了项目早日能够实验,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这项工作使陈定昌深深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要不畏艰难,才能有所作为。

“创新”在陈定昌这里,就如同手中的一把利刃,他用它披荆斩棘,他用它点石成金,剑锋所指,形成的是战斗力和生产力。为此,他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每一项技术的突破,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关,每走一步都要爬坡。这其间,他收获了无数的喜悦,也吞下了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在当时条件下,尽管研制工作困难重重,项目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技术理论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项目,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1996年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后,他牵头深化了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一线,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理出目标,梳理清楚关键技术,通过试验,不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一方面竭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甚至签下“军令状”。有关领导对于他的科学的设想以及他和他的团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攻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技术上是可行的,很重要”,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舞和肯定。

陈定昌认为创新集中在关键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要瞄准十年二十年,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有前瞻性,要抓关键技术的攻关,关键技术的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设备。而他这种指导思想直接地维持了技术的优势,推动了专业的发展,也让他所从事的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陈定昌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右二)

擅长战略的科学家

所谓战略,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地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熟悉陈定昌的人,对他的印象集中在几点上:其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对趋势之敏感,令人敬服。其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对事物判断准确,善于抓住重点。其三是擅长超前思维,物理概念强,善于做顶层策划。

这些特长在工作中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定昌有一句话震撼人心:“二十年前走得不对,二十年后就没有结果。”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襟怀,又是何等的胆识。

陈定昌的前瞻性思想是出了名的,了解他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他。1984年,陈定昌出任二院二部主任,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他总是在前一代系统研制的同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下一代系统的设想。对于他来说,小步慢跑是不够的,要大踏步地上台阶。他经常与同事谈论航天器发展,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刚刚成立的几年里,担任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和科技委的专家们一起,带领相关人员,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等多项重大任务,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出谋献策,推动和促进相关技术的大跨度发展。

这些年里,从陈定昌任组长的精确制导专业组,一共走出了六名院士,而作为组长,陈定昌肩负重任、不辱使命,他与组内其他专家,成为我国精确制导技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陈定昌在办公室。

心怀祖国无私无我的掌舵人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站在全局,权衡利弊,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这些都源于他站的层次高,做到了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科学家要有胆量,而无畏源于无私。陈定昌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站在战略的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大视角,脚踏实地地在为国家的安全谋划,所以他才能用一种超前的眼光、透视的眼光,产生出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认知。

航天部老部长李绪鄂曾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其实,陈定昌并不是一个争强好胜、呈一时口舌之快、说话总想占上风的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了解,他待人谦和,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很少激动和慷慨激昂,只有讲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或者论证到技术方案了,他才有板有眼、滔滔不绝,才会对上、对外宣讲,直到说服对方。淡定从容,笃志不移。责任,在航天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为了这个词汇,多少航天人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辈子。

晚年的陈定昌院士,每日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一线。老友劝他歇歇,过过清闲的养老生活,可他未曾接受,也没有放慢脚步,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他在继续追寻自己的强国梦想。他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集团公司有关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工作,工作卓有成效。

时光给陈定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航天领域干了一辈子,无畏困难、风雨与挫折,他一生不变的追求就是这个梦想——“航天梦”,这里面有他对航天事业的一份挚爱、一份执著,他要用航天梦托举伟大的中国梦。

在陈定昌弥留之际,他还叮嘱家属:生病期间他的党费要按时交齐,所有丧葬事宜一切从简,费用自理,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他一生心怀祖国、无私无我,令人折服。

陈定昌,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永远是中国科技银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更激励着一代代航天青年忘我奋斗,在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路上不断前行。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