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平:耕走穷根的“牛”书记

作者|王嘉瑜
  • 故事人物
    • 刘一平
    • 丽周
    • 王仕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四川省
    • 内江市
    • 资中县
    • 兴隆街镇
    • 兴松村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四川学习平台
  • 发表时间
    • 2019-12-24

只有心中有村民,才会以昂扬的斗志,带领村民啃掉贫困这块“硬骨头”。”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刘一平就经常到贫困户家中拉家常,了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fileImg

入户调查贫困户情况

自担任四川省资中县兴隆街镇兴松村“第一书记”以来,刘一平便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想办法、出点子,壮大村集体经济。四年来,他引进返乡人士创业,完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以及验收,全面完成了贫困户摘帽、贫困村退出任务,得到了镇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致好评。2016年被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获得内江市第七届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8年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听心声,解群众难事

初到兴松村,刘一平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了解情况,把精准到户、扶贫到人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行动中。在驻村的这些日子里,帮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我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一定要为群众多干实事。”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刘一平就经常到贫困户家中拉家常,了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只有真正热爱农村,情系农民,融入村民当中,与村民打成一片,把村民当亲人,才能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只有心中有村民,才会以昂扬的斗志,带领村民啃掉贫困这块“硬骨头”。这是他的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也是他的行动写照。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为什么难念?难在哪里?穷的根源是什么?必须通过入户调查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的询问,然后拍屁股就走人,要多停留一会,多坐坐,房前屋后多转转,多看看。多看一眼,就会多一份了解。了解越多,心中就越有底数。正是因为这种耐心和细心,刘一平对兴松村的现状了如指掌。

工作上勤动嘴,多问多了解情况;勤跑腿,积极协调解决村民所需;勤联络,对工作上下协调,召集村两委班子及全村贫困户召开危房改造项目会议、产业发展推进会,要联系群众,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在他的脱贫攻坚日志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日记,“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故事,但对我来说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刘一平说。

兴松村2组贫困户王仕德今年已76岁,其老伴和儿媳妇先后因病去世,家里欠下一大笔医疗费用,王仕德本人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王仕德的儿子王彬身上。为了偿还债务,王彬去了贵阳打工,家里就只剩下王仕德和15岁的孙子一起生活,王仕德的孙子2016年上半年便辍学在家。了解情况后,刘一平对这个贫困家庭充满了牵挂,他和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讨,积极向上争取,为王仕德家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解决王仕德的孙子的谋生问题,刘一平与双龙职中取得联系,将孩子的家庭情况告诉校方。经过他的努力和奔走,2017年初,孩子顺利进入双龙职中就读。王仕德家的房子旁边还有两间土墙房,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洗礼”,灌风、漏雨、墙体脱落,早已成了危房。刘一平帮助王仕德纳入d级危房改造,获得了由政府提供的2万元建房款,他又向派员单位县统计局申请了5000元,兴隆街镇政府出资5000元,加上王仕德自己向亲戚借了一些,春节前,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房子。除此之外,刘一平还为王仕德申请了低保。“刘书记很关心我们,帮了我们很多忙,还经常来看望我,问我有没得困难。”说起眼前的“第一书记”,王仕德满口称赞。

寻良策,抓产业发展

面对村里缺资金、缺技术、扶贫任务艰巨的局面,刘一平千方百计寻找破解良策。通过产业发展、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形式,为兴松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201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益14.8万元。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壮大村里的特色旅游服务,是刘一平上任后首先想到的脱贫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兴松村被定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他还积极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完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以及验收,“水映双桥”农家乐成功获批四星级农家乐,组建了农旅公司,编制了未来十年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兴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实施民宿改造2户。

用好用活村级产业发展扶贫资金50万元与村内养牛专合社进行入股合作,专合社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较好的收益。

抓人居,创美丽乡村

全村有一半的房屋建于10多年前,很多房屋漏水严重,墙体开裂,安全隐患较大;人畜饮水困难,到镇上的公路还是泥巴路,且没有一盏路灯,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如今,村里水泥公路达30公里,主干道上安装了节能路灯;贫困户住上了新房;硬化路铺到了田间地头;装上了自来水;从前看病难、看病贵,现在有合作医疗、大病保险、临时救助、脱贫保等政策保障……

在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他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几年来兴松村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水映双桥”农旅公司共吸纳固定员工40余人,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主持新建水泥公路9公里,修建便民路4.85公里,新建村卫生室2个、村文化室1个和活动广场700平方米,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9户;新建1600平方米养牛场1个;引进3名业主投资600万元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资中血橙种植;总投资128.57万元实施2017年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基金项目,完成村道2公里建设,维修山坪塘7口,新建蓄水池4口;实施2017年现代农业综合发展转移支付支持农民合作社建设项目,新建运输道路2公里,土壤改良120亩,引进树苗6600株,建成标准化果树种植基地一个,解决就业岗位40个;利用农民夜校为贫困户及村民培训24次,培训1200余人次。

在兴松村的休闲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凉亭里下象棋,长椅上拉家常,现在村民可以骑着电动车到自家地里干活。兴隆街镇双桥村5组村民周丽,原本和爱人在外地做建材生意。2015年底他们回家过春节时,看到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许多游客进村休闲旅游。2016年8月,丽周回到了家乡,在农家乐的茶楼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我家离这里很近,几分钟就到了。在这里上班还不错,既照顾了家庭,也有收入,两不耽误。”周丽说。

他为全村的辛勤付出,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夸他为兴松村耕走了穷根。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