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那雾山旅游逐步发展,黄炎才家3.5亩的三华李果园成功“转型”,并通过电商平台和游客的口口相传,成为很多游客的必经“打卡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人进园摘果,收入七八千元。旅游经济给我们种植户带来了收益,收入比以前多多了!”黄炎才笑着说。
脱贫户黄炎才在三华李采摘园进行日常管护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扶贫”道路,通过“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把绿水青山发展成“金山银山”,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著名旅游景区那雾山,海拔416.8米,山上植被葱郁,景色秀丽。
5月至7月正是三华李成熟的季节,在那雾山脚下那丽镇殿艮村那凤自然村黄炎才的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在黄炎才的热情招呼下,记者随手摘下一个咬开,口感脆爽、酸甜适中、入口无渣。然而,这些成熟的三华李并没有采摘售卖,而是挂在树上静静地等待着游客采摘。
“现在都是发展旅游经济,我家做特色水果采摘园,吸引游客入园摘果。”黄炎才介绍。
原来,钦南区那丽镇充分利用近郊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以城郊休闲乡村观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环境提升,重点将那雾山森林公园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区。同时,通过“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分段让农民参与三华李、杨梅等特色产业种植。
守着青山绿水,群众勤劳耕耘着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记者注意到,那雾山周边有多家三华李、杨梅、百香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采摘园,黄炎才的三华李果园,也乘着旅游经济的东风,走上了特色水果采摘园发展之路。
黄炎才一家7口人,在2016年脱贫之前,靠种植三华李和辣椒,还有打零工的收入支撑生活,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随着那雾山旅游逐步发展,黄炎才家3.5亩的三华李果园成功“转型”,并通过电商平台和游客的口口相传,成为很多游客的必经“打卡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人进园摘果,收入七八千元。旅游经济给我们种植户带来了收益,收入比以前多多了!”黄炎才笑着说。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三华李采摘后拿到市场销售,每公斤只能卖1~1.5元。转型经营三华李采摘园后,游客带出果园的三华李能卖到每公斤七八元,算下来一年收入有3万至4万元。
驻那丽镇殿艮村第一书记黄国清介绍,依托旅游经济的发展,殿艮村1200亩的三华李采摘园已形成连片效应,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筑牢产业根基,除积极引导和帮扶外,每年还会请农业专家对种植户进行两次种植和管护技术的培训。
将那雾山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钦南区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修建景区大门、登山步道、停车场、盘山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标识牌等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钦州市旅游扶贫示范区。
依托旅游经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以及生态产业、餐饮住宿、电商销售、交通运输、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也迎来发展的春天,给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目前,那雾山森林公园已带动周边136户、840名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真正做到“开发一个景区,带富一方百姓”。
自2016年开始,钦南区每年整合投入旅游发展资金超5000万元,打造特色旅游经济,推动“旅游+扶贫”特色产业开发,以“全域旅游”带动“全面脱贫”。目前,钦南区拥有a级景区15个(其中4a级3个,3a级12个)、星级乡村旅游区7家、星级农家乐13家,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助推器”和“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