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如何变“工匠”

  • 故事人物
    • 杨祉刚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0-08-25

很多人或许认为“匠人”只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匠人”背后的意义十分深远:大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小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最终指向的都是全情投入的学习与付出。

从2003年3月进入神龙公司至今,杨祉刚从农民工身份起步,直到荣获全国劳模的称号,从他手中下线的神龙轿车多达10万余台,在他参与负责的焊接与钣金方面,几乎从无返工。他还通过集中培训、收徒等方式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国汽车工匠。

实干加巧干 工人变工匠

“当工人,就应该认认真真把活干好!”这是杨祉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7年来,他始终扎根汽车生产一线,实现了由“农民工”身份到“合同制”员工,从普通操作工到MAG焊(惰性气体保护焊)初级技术工、中级技术设备操作员和高级技术钣金返修工的蜕变。

2003 年,杨祉刚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神龙公司,被分配在焊装分厂,从事汽车焊接工作。

“一天要焊300个零件,每个零件有25个焊点。”杨祉刚说,每天下了班,手都是肿的。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业务不熟练却更让他难受。他除了向师傅请教,还时常与同事交流心得,甚至用积蓄买了一台电脑,学习焊接技巧。

2004年,焊装分厂MAG焊接岗位人手紧张。这是个苦差事,烟尘大,飞溅和弧光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杨祉刚知道后,主动要求到这个岗位工作。

师傅找了两箱几千片焊接试板让他练习,杨祉刚只要有空就练,不知道多少次眼睛被灼伤,肿得像个桃子,脸上的皮肤掉了一层又一层。他点上眼药水,症状稍有改善就接着练。

2007年和2008年,神龙公司举办MAG焊工技能比武,杨祉刚都获得冠军。

2009年,杨祉刚又被调到焊装分厂调整线学习钣金返修。面对一个一无所知的新工种,他没有丝毫犹豫。从学到干,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在公司举办的钣金技能比武中闯进了决赛,用行动践行了“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工作理念。

也正是这样的实干和巧干精神,让杨祉刚完成了从一线工人到大国工匠的转变。

潜心搞研发 经验成教材

2017年,公司启用了“杨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一个以杨祉刚为领军人物,集员工技能培训与现场改进改善、创新创效、质量攻关于一体的师资团队。

走进创新工作室,左侧橱窗里,摆放着几十张荣誉证书,占了大半面墙。8把各种形状的挑勾引人瞩目:C形、I形、J形、S形,C形中又分大、中、小型号。“这些都是我自制的钣金工具。”杨祉刚介绍。

原来,他发现汽车挡风玻璃前立柱边角处,易出现凹坑变形,返修时需两人合作,费时误工。“能否做一个更好用的挑勾?”他开动脑筋,费时一个多月做了个C形挑勾,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不同部位的维修,他一共做了十几把不同类型的挑勾,修复后的车身平整度达到不施涂原子灰的要求。由此及彼,他又制作了长錾、T字拉拔钉等多种工具。

如今,这些工具已成为钣金车间的标配,工作效率由此提升20%,返修合格率100%。杨祉刚编写的《白车身钣金返修工作法》,成为神龙钣金返修培训教材。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进行各类专业培训185次,培训人员1645人次,完成现场改善280项,实现经济效益1064.89万元。

很多人或许认为“匠人”只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匠人”背后的意义十分深远:大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小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最终指向的都是全情投入的学习与付出。

学习已经成为杨祉刚的工作常态。

在调整线钣金工位,他利用生产间隙练习钣金返修基本功,由于摸车的时间太长,常常是刚换一双新手套,下班时已经被钢板上的油浸透了,五根手指都已经乌黑,麻木。

“咱靠手艺吃饭,光荣!”杨祉刚自豪地说。

收徒传帮带 初心永不改

“在厂里做工人和在老家做匠人一样,要站稳脚跟必须靠手艺,我的目标就是想做个手艺好、人品好的‘俏师傅’,让更多的员工成为大国工匠。”杨祉刚说。

他认为,“工匠精神”有创新和传承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工匠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执着、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另一方面,工匠也要做好技术和精神的传承,为更多员工做榜样,让更多员工成为“大国工匠”。

在杨祉刚的示范引领下,神龙公司陆续走出了中国汽车行业十大工匠叶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雄等一批全国、省市级工匠代表。2015年,神龙成为央企所属首家获得“全国质量奖”荣誉的企业,这是对以杨祉刚为代表的一批工匠最好的褒奖和肯定。

无论换多少工种,杨祉刚总是岗位上最勤劳的那个,无论荣誉名利如何,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工具,没有放下对“汽车强国”的执着追求。

“要做到汽车强国,我们依旧需要核心的技术与创新。”杨祉刚说。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