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在草原

作者|佚名
  • 故事人物
    • 宝音德力格尔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乌拉特后旗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 发表时间
    • 2020-06-04

挥洒梦想润草原,一枝一叶总关情。宝音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关怀、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帮扶。

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自治区“北疆楷模”宝音德力格尔,1997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乌拉特后旗朝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兼第一社区民警。从警23年来,他扎根于1672平方公里辖区,服务于3000多名各族群众,满怀对党的脱贫攻坚事业无限忠诚和对牧民群众的无比热爱,默默扶贫济困,甘愿无私奉献,为乌拉特后旗整体脱贫,为诠释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出了非凡业绩。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确保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全稳定

潮格温都尔镇是一个边境镇,辖区内高山险峻、戈壁无垠、沙丘连绵、沟壑纵深。干旱年份植被稀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属于典型的半荒漠欠发达地区。宝音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居民收入,甚至每家每户的详细状况都了如指掌,为牧民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被称为草原上的“赛因察戈答”(好警察)。

2018年,乌拉特后旗草原大旱,牧区饲草料极度紧缺,部分困难群众已出现牲畜死亡现象。党和政府随即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抗灾救援活动,大批饲草料陆续运往灾区。宝音深知灾情严重,他立即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发布旱情,多方面寻求支援。最终,联系到居住在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的爱心人士捐赠了饲草料80吨,解决了16户最困难牧户的燃眉之急。2019年7月8日,潮格温都尔镇突降暴雨,引发山洪,部分居民家中进水漏雨,短时间内便形成了自然灾害。宝音丝毫没有怠慢,他淌着积水,逐家逐户仔细搜索察看,协助镇政府解救受灾群众,利用熟人多的优势妥善安置暂时无房户,帮助受灾群众平安地度过了灾情。由于历史的原因,边境一线邮路不通,通讯信号弱,牧民反映看不到报刊,手机盲区多,对外面的事情很少知道。他多次协调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为牧民安装了信号放大器,手机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对于报刊杂志,他组织志愿者每天集中整理,然后委派专人分头送到各嘎查的小超市,时间长了,牧民们都知道去小超市领取了。他还积极参加镇里组建的戈壁红驼宣讲队,骑着骆驼深入嘎查牧户,用蒙汉双语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解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解决了许多牧民疑惑的问题。

前几年,风电公司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了5户牧民的草场,因为涉及到占地补偿,加之这几户牧民之间的草场划界又不清楚,由此引发了矛盾冲突,甚至发展到随时会大打出手的地步。宝音获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凭着与这些牧民多年的交情和信任,他迅速稳定了局面,并依靠多年民警工作积累起来的地理资料,与相关职能部门重新进行了草场划界核实,得到了这5户牧民的一致认可,妥善解决了这一社会矛盾。这些年来,宝音累计调解处理矛盾纠纷30余起,有力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日益紧迫,宝音感到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完全靠自身力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他便开始筹划成立宝音志愿服务协会,希望利用众人的力量,为造福一方百姓注入新的活力。为此他独自承担了3万元的协会注册费用,迈出了协会运行坚实的第一步。截止目前,协会已有会员70名,志愿者200余名,既有本地的干部职工、退休人员、企业老板和农牧民,也有陕西、山东、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盟等地的爱心人士,同时成立了协会临时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3名。

以扶贫济困为己任,帮助弱势群体早日走出困境

潮格温都尔镇是旗府原驻地,其显著特点是流动人口多,孤寡老人多,困难群众多。针对实际状况,宝音协会把扶老助残列为主要服务内容,为困难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每逢节假日和主题党日,宝音便和志愿者们分头走进福利院和孤寡空巢老人、残疾重病人员家庭,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还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解决关乎他们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协会监事长杨凤春,常年坚持为27位孤寡老人义务理发,成为老人们离不开的贴心人。协会听说一位贫困母亲为家中滞销的苹果发愁时,立即通过爱心义卖的方式出手相助,为老人增收3500元钱。

在帮扶过程中,宝音更是一骑绝尘,他共有联系户50多人,已经从工资中累计资助达30多万元。五保户呼热乐陶高脾气古怪,和邻里关系不好,几乎没有人愿意接近。宝音毫不嫌弃,他经常抽空去帮老人干些重活、拉拉家常,慢慢地走进了老人的生活。有一次,老人骑三轮车摔断了腿,他听说后马上给在蒙医院工作的妻子打通了电话,并说明了老人没有儿女,没有亲戚、没有钱的情况。妻子在电话那头肯定的说:“你只管雇车把老人送到旗里,其它的事由我解决。”当天晚上,老人被送进医院,宝音妻子垫付了2000元的住院费。后来,老人就更离不开宝音了,有什么事都要和他聊聊,直到老人去世,又是宝音出面料理了后事,给了老人一个圆满的交代。牧民巴图德力格尔年近7旬,老伴巴达玛也60多岁了,常年患病,还要供养小孙女,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儿子达赖和儿媳靠给人放牧为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孝敬老人。时间长了,老人认为儿子连生活费都不给家里意见很大。宝音听说这事儿后,便悄悄给了达赖一千元钱,让他交给父母就说是自己挣的钱。后来,老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拉住宝音的手放声大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宝音把巴图德力格尔列入自己的帮扶对象,他每次去看望都要买一些生活用品,有时悄悄留下一些钱。他又多次联系扶贫办,给巴图一家办了低保,每人每月500元,基本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问题。在宝音的率先垂范下,协会会员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仅2019年,协会累计走访慰问170余人次,购买慰问品13000元,资助贫困老人医药费2000元,资助贫困学生4人8000元。

以党的民族政策为准绳,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在牧区、牧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草场和水源,由此也常常成为引起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哈日朝鲁嘎查蒙古族牧民宝力德和汉族牧民李林是邻居,两家的草场相连,两家的水井也都位于草场分界处。遇到旱季,有时候一口井就没有水,双方经常因为用水发生冲突甚至打斗,恩怨越积越深。宝音闻讯后,多次对双方当事人讲民族政策,讲法律法规,讲邻里感情,最终得到了双方相互谅解,长达4年的恩怨彻底解开。后来,两家和睦友好,互帮互助,不仅成为了好邻居,还被镇里树为蒙汉牧民团结互助的榜样。鄂尔多斯金泰生建筑公司由于修路和搭建工棚占用了牧民的草场,汉族工人和牧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一度公司的简易房几次被牧民拆毁,吃水的井也屡次被牧民投进石头,工人们要用铁盖锁上,生怕牧民投毒。还有的牧民甚至说,这是汉人在欺负蒙古人,一定要争口气,把汉族工人赶出乌拉特草原。宝音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赶到建筑公司做工作,他吃住在工人宿舍,说服他们要善待牧民,用爱心和牧民打交道、做朋友。他还领着工人到牧民家走访,一次不让进门就跑两次、三次。在他的建议下,工人们利用往返城镇的空车为牧民们运送草料、蔬菜,逐渐取得了牧民们的信任,双方的关系慢慢融洽了。

协会从保护草原生态出发,定期组织志愿者捡拾垃圾,集中清理,维护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会员们自愿加入草原巡逻队,严查滥采滥挖锁阳、苁蓉、发菜、戈壁奇石等破坏草原的行为,承担了当地政府的一部分行政职能。为了活跃牧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协会组建了红歌合唱队,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和民族团结,开展经常性的慰问演出。协会还通过七个牧民联络点,组织牧民就近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自费为联络点订阅普法类杂志、报刊、蒙语版生产类书籍,提高牧民群众对边疆治安维稳的认识程度,激励大家共同守护乌拉特草原的平安。

挥洒梦想润草原,一枝一叶总关情。宝音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自己的真诚与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温暖、送去了关怀、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毫不夸张的说,在乌拉特草原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的今天,是宝音和那些无私奉献者为祖国北疆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