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李白烈士,而李白的领导及老师便是我省唯一的开国中将、人民军队通信工作“开山鼻祖”王诤。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句台词曾感动无数观众,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经典台词。1958年,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影片主人公李侠成为万千观众心目中的英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李白烈士,而李白的领导及老师便是我省唯一的开国中将、人民军队通信工作“开山鼻祖”王诤。
近日,王诤的长子、原中央军委警卫局局长、少将王苏民,在位于常州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内的王诤将军纪念馆接受专访,为我们讲述父亲王诤的传奇人生。
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5月16日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个普通农家。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随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毕业后,成了北伐军第二军四师的一员,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兼报务主任。他醉心于无线电技术,就连随军的苏联红军顾问冈恰洛夫中校也都对他赞不绝口。
1930年,吴人鉴决定参加工农红军,将名字改成了王诤。因为在反“围剿”中缴获了国民党的电台设备,红军中又有了王诤这样懂电讯技术的人,中央军委电讯队在瑞金诞生,毛泽东、朱德亲自任命王诤为队长。
“第五路军水土不服,官兵生病的达千余人,且不时有士兵开小差,已就地正法三人……为免遭红军突袭,请示向富川公秉藩部靠拢,成犄角之势,请急调工兵部队修桥铺路,以利于军队移动……”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过程中,王诤截获了重要情报。
原来,当时蒋介石调集18个师,约20万兵力,分兵四路,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这20万大军中,以蔡廷锴、蒋光鼐的十九路军,孙连仲的二十六路军,朱绍良的第八路军战斗力较强,而王金钰的第五路军新从河北开到江西,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士气不高。
第五路军王金钰致“剿匪”总司令何应钦的急电被王诤截获后,他立即向军委首长进行了汇报。毛泽东、朱德等当机立断,调集红一军团、红五军团5个师(只留几个团与孙连仲部对峙,作为牵制),2万余人连夜急行军,向东包围了富川。红军发动了猛攻,敌军全线溃败。从5月16日至30日,红军行军350多公里,共打了35次仗,仗仗取胜。此役之后,毛泽东称赞王诤是工农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他的学员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6部电台不仅保证了部队之间的联络,也让苏区、白区之间的空中联系成为了可能。《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英雄故事也就此拉开帷幕。
经党中央批准,王诤开设无线电训练班,红四军通信连战士李白也因此成了他的学员、下属。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李白被派往上海做情报工作,此后的故事便是大家所熟悉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工作的11年里,李白化名李侠、李静安,从事党的秘密地下工作,保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及时用电台向党中央传递了许多重要军政情报。
1948年12月29日深夜,李白正将国民党的一份绝密江防计划发送给延安,这对解放上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在这时,国民党特务突然冲了进来。李白在电台上连续发送了3个“再见”。延安那头,负责接收工作的正是王诤的夫人。
1949年5月7日李白惨遭国民党秘密杀害,时年39岁。20天后,上海解放。王苏民告诉记者:“我们家一直和李白的夫人裘慧英保持着联系,我年轻的时候和发小去上海,都是住在裘慧英家里,房子虽然小,但是裘慧英对我们非常照顾。”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新中国成立后,王诤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部长。1951年,抗美援朝决战阶段,美军B-29轰炸机使用电磁波干扰,志愿军警戒雷达无法发现敌机,不能引导空军升空作战,形势十分严峻。接到军委命令后,王诤带着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的高材生张履谦等连夜乘坐火车赶往朝鲜前线。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王诤他们直接赶到一个雷达站,和雷达技师一起观察雷达被干扰现象,分析研究对策。这次经历让王诤意识到,雷达的干扰与抗干扰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必须搞起来。我国电子对抗事业从此起步。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197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王诤为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3年春节刚过,王诤就带领四机部有关技术人员来到当年电子工业实力最雄厚的江苏省,进行了49天的深入调查研究。经两年多努力,我国第一座模拟式10米天线的卫星通信地球站在南京总装调试成功。
1977年4月,王诤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四部部长,主持我军电子对抗工作。与此同时,一纸“左肾恶性肿瘤”的“宣判书”也摆放在他的面前,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
1978年初,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王诤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一天下来,他累得大口喘着粗气,呼吸困难。尽管如此,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1978年8月13日,王诤将军病逝于北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亲笔给王诤的题词是:“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
王诤的最后时光,王苏民一直陪伴在他的身侧。“如果说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他的铮铮铁骨!”王苏民感慨地对记者说:“父亲用自己的言行留给了我巨大的精神财富,真正体现了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家乡人都以王诤为荣
“父亲一直很思念家乡,但是太忙又怕叨扰了地方,所以一直没有回去。”王苏民说,“父亲自1928年离开家乡,直到1978年去世,没有回过武进洛阳老家的那个村庄。只在1950年,因接管华东电子系统,在离老家不远的无锡见了我爷爷一面。”
但家乡人一直没有忘记王诤。
王诤的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桥堍锡澄河畔南岸的杨巷村,为前后三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村党支部书记高阳告诉记者,2008年重建王诤故居之后,附近的村民对英雄事迹了解得更加清楚,村里出了王诤,大家都很光荣。
王诤的家族,和我国近代史中若干家庭一样,家族成员的命运在时代跌宕中显示了令人感慨的殊途:王苏民的三叔,是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的烈士。王诤离家时,妹妹才9岁。在王诤的老家,记者采访了今年82岁的管才英,她的公公就是王诤那个在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牺牲的弟弟。她告诉记者:“王诤自1928年离开家乡,一直到1949年才和家里人联系上,当时家里人都以为他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
常州王诤研究会的秘书长陆汉伟对王诤十分敬佩。“常州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王诤的关心密不可分,王诤一共回常州三次,每一次都是因为电子事业,所以我们在常州的国光1937科技文化创意园内,建造了王诤将军纪念馆。”陆汉伟说,“王诤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跟党走,他忠贞追随;开新路,他冲锋在前;守本色,他朴素清廉;当公仆,他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