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扇”摇出“致富风”

作者|王雁彬
  • 故事人物
    • 张蓉蓉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泰安市
    • 新泰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大众网
  • 发表时间
    • 2020-06-02

一把精美的麦秆扇全部完成需要3天左右,全程采用麦秆编织、绳线捆扎、最后人工缝制而成,有圆形、桃心形、花形、宝宝扇等各种形状,可以根据喜好随意编织,用细麦秆或者剪上自己喜欢的剪纸订在中间,造型美观。

分麦秸、泡麦秸、掐辫、编网、穿片、钉网、剪样、缝边、上把、修补……经过12道工序的打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秸秆变成了一把把造型精美的麦秆扇。近日,记者走进新泰市羊流镇三洼村的张蓉蓉家里看到,几十个妇女聚集在这里,正有的掐辫,有的剪样,有的缝边,像一条配合默契的流水线,经过严格的验收后,麦秆扇装箱发货,运往全国各地。

“与蒲扇相比重量轻、手摇不累,而且风力柔和、带有一股麦子清香,让人身心清爽,老少皆宜。”张蓉蓉告诉记者,一把精美的麦秆扇全部完成需要3天左右,全程采用麦秆编织、绳线捆扎、最后人工缝制而成,有圆形、桃心形、花形、宝宝扇等各种形状,可以根据喜好随意编织,用细麦秆或者剪上自己喜欢的剪纸订在中间,造型美观。

作为麦秆扇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张蓉蓉一心想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来,帮助人们留住记忆中夏日清凉柔和的感觉。她先开了淘宝店,凭借外形优美、简单大方,麦秸扇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即实用又精致的民间艺术品,上架的麦秸扇订单也应接不暇。

为帮助当地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多农村中老年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张蓉蓉又注册成立了新泰市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带动起包括西张庄镇、果都镇在内的周边十几个村庄,800多名农村中老年妇女解决了居家就业问题。谈起市场销售情况,张蓉蓉满脸笑容:“截至五月份,我们已经卖出去6.8万把麦秸扇,这相当于去年全年的销量了。”

“以前在家里掐辫子,一天挣个五、六块,最多十来块钱,现在这里打工,干好了一天能挣七八十块,做饭、接孩子啥的还啥都不耽误……”正在这里干活的村民程合芬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十里八乡无闲女,家家都有掐辫人”。据清县志记载,新泰农村掐辫子手工艺始自清乾隆年间,到现在为止已有280余年的历史。

掐“辫子”是草编工艺品麦秸扇制作的主要工艺之一,主要原料是麦秆,先将麦子中颜色白亮、粗细适中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轻轻摔打掉籽粒,去掉叶鞘,折掉根杆部分,放置干燥处备用。掐“辫子”前,将其拿出来用清水浸泡使其变软,再像姑娘家编辫子一样将麦秆编成辫子。

近年来,麦秸扇以绿色环保、自然轻便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夏日里不可或缺的消暑良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让麦秸扇逐渐成为新泰市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手艺”致富路。走进新泰市一些村庄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几个妇女聚集在一起,身边放着一些整理好的麦秸,谈笑间一条条麦秸就在她们指尖不停飞舞,精致的麦秸辫子就会出现在面前。

为充分挖掘自然和历史优势,保护和传承麦秸扇编织的传统老手艺。2018年,新泰市把麦秸扇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又被列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麦秸扇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也给麦秸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在15分钟的比赛时间里,最长的辫子达到了3米2。”据新泰市羊流镇宣传委员梁芳介绍,为把麦秆扇这种传统工艺,打造成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特色产业,去年国庆期间羊流镇举办了首届掐“辫子”大赛,有1万多人参加了海选预赛,1500多人在决赛现场进行现场竞技,此次大赛后,更加激发了老百姓掐辫子的热情。谈及受益,梁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镇有90多个行政村,每年约种植4.8万余亩小麦,仅掐辫子一项,每户群众可增收近两千元。”

如今,新泰市羊流镇及周边乡镇专门从事麦秆加工的工厂有50多家,从事掐“辫子”的农村中老年妇女已达10万余人。小小麦秆扇成为了新时代助力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的特色“大产业”。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