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守护烈士墓60余载

作者|王志
  • 故事人物
    • 刘延宝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历城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0-04-04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刘延宝身上。尽管家里生活不富裕,但刘延宝还是带领全家人,自己掏钱买来砖石,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把墓地整理得更加肃穆、整洁。

2010年4月3日,右肢瘫痪的刘延宝在老伴赵本芬的搀扶下前往村口的烈士陵园。

2010年4月3日,刘延宝轻轻抹去烈士墓碑上的灰尘。

2010年3日10点多,62岁的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村民刘延宝拄着拐杖,像往常一样,一步一步挪向村南的烈士陵园。虽然烈士陵园离自家房子只有100多米远,但对右肢瘫痪行动不便的他来说,却要走上十多分钟。

在陵园里,7座烈士墓呈扇形状分布,一块“革命烈士之墓”的墓碑立在最中间。前两天刚刚来祭奠过烈士的当地驻军战士和神武村小学学生摆放的鲜花,依然绽放着。

刘延宝仔细地用手把墓碑上的尘土抹去。陵园里,他3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柏树苗,如今已经长得郁郁葱葱。

就是这7座烈士墓,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一直到现在刘延宝的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多年。这条通往烈士墓的村中小路,一年365天,刘延宝每天都要走上好几趟。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当时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9月28日,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牺牲战士的遗体来到神武村。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和其他支前队员们一起,含泪将烈士们安葬在村口的南玉岭山下。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春节等乡亲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前培土。在烈士墓前,刘修芝给儿子们立下规矩:“只要刘家还有后人,就要世世代代为烈士守墓!”

1967年7月,守墓近20年的刘修芝老人去世了。作为长子,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接下了护墓“接力棒”。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烈士墓地被划到别人责任田里。刘振顺三番五次地找村干部和分到墓地的村民商量,最终用自己的一块好地换回了墓地。

后来,刘振顺患上了脑血栓,大儿子刘延宝成为第三代护墓人。2000年8月,刘振顺临终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嘱咐:“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刘延宝身上。尽管家里生活不富裕,但刘延宝还是带领全家人,自己掏钱买来砖石,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把墓地整理得更加肃穆、整洁。

前几年,村里修公路,又发现了2名烈士的遗骨。刘延宝听说后,主动提出把这2位烈士的遗骨接过来安葬。至此,7位烈士长眠在南玉岭山下。

后来,刘延宝又突患脑血栓,右肢瘫痪并丧失了语言能力。“虽然不能说话了,但老刘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前坐坐,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天,每天看看烈士墓他才安心。” 刘延宝的老伴赵本芬说。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刘延宝找到了唯一知道名字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一把抱住刘延宝,热泪盈眶。

“现在护墓的任务已经传给儿子刘增龙了,将来还会传到孙子这辈。只要刘家有一个后人,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一定把烈士墓看守好!”赵本芬说。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