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缘起“东方红”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潘厚任
    • 戚发轫
    • 刘继忠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0-04-29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本期“学习故事”为您讲述习近平和“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本期“学习故事”为您讲述习近平和“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1970年4月24日

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村做知青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

夜凉如水

银河似练

忽然

漆黑的天幕中

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

那是新中国刚刚发射的

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广袤的黄土大地上

习近平仰望星空

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完成“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和出厂的三号厂房外景。新华社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为响应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

开始了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程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

潘厚任回忆说

中央拨了两亿人民币

“两亿人民币在那个时候,

真是不容易的”。

然而

除了经费

中国的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

研制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

测试、试验设备不齐

资源、人员短缺

西方国家在元器件、技术上

对中国实行封锁

前苏联也和中国技术断交

潘厚任在一场线上分享会上说

如果把放卫星比作吃馒头

那么

当时的科研人员

要从开垦荒地做起

然后才能

种麦子

磨面粉

蒸馒头

制造“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结构件的端面仿形车床。新华社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尽管一穷二白

但是无畏前行

26个部委

20多个省区市

1000多家单位

抽调精兵强将

参与集中攻关

科技工作者咬牙坚持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启动!点火!”

1970年4月24日

随着阵阵巨响划破夜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巨大的火焰

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

拉开了中华民族

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一起飞向太空的

还有一曲悠扬的《东方红》

当年

许多人都守在收音机前

屏息凝神地收听乐曲

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

那段动人的旋律

至今依然无法忘记

《东方红》响彻太空

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

这也使我国成为

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

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为铭记这段历史

传承航天精神

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

自2016年起

将每年4月24日

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乐音装置。新华社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50年前,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

2020年4月23日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前夕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

深情回顾了在陕北梁家河

关心“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往事

让广大航天工作者体会到

党中央对航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戚发轫院士说:

“收到回信我们非常激动。

我们一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为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继续贡献力量。”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接过老一代航天人的旗帜

……

直面挑战,攻坚克难,

大力突破核心技术,

争取早日完成‘探月’和‘探火’任务。”

 

图为火星车与着陆巡视器外观设计构型图。 新华社发 国防科工局供图

50年前 

 “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向太空

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从那里启航

50年后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我们前进的步伐仍在继续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