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飞机就穿上防弹衣!伊拉克战“疫”,广东医生硬核援助

作者|朱晓枫,李细华
  • 故事人物
    • 徐永昊
    • 陈淮
  • 故事地点
    • 伊拉克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南方日报
  • 发表时间
    • 2020-03-30

在他们看来,这份任务既光荣,也是一份担当:“来到这里,更明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希望通过分享中国抗疫经验,能让伊拉克少走一些弯路。”

到伊拉克援助近一个月,陈淮已经习惯偶尔出现的枪炮声。他手中的操作甚至没有停顿,继续向当地医务人员讲解CT检查新冠肺炎的要点。

3月7日,应伊拉克红新月会请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志愿专家团队一行7人从广州飞赴巴格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永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淮,是其中的两位医生。

中国援伊拉克志愿专家团队演示防护服穿脱。

中国专家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伊拉克高层听取了不少专家建议,采取了更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当地新筹划的定点医院、PCR检测实验室、CT室也在建设起来;当地的中资企业热烈欢迎专家队,这些“逆行者”的到来,让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近日,记者连线巴格达,采访了中国援伊拉克抗疫志愿服务专家队的两位广东医生。在他们看来,这份任务既光荣,也是一份担当:“来到这里,更明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希望通过分享中国抗疫经验,能让伊拉克少走一些弯路。”

“逆行者”

一下飞机,他们就穿上了防弹衣

接到赴伊拉克的任务,陈淮坦言当时有点意外。但这位与病毒多次对阵的“老兵”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答应了下来,“就是一个本能反应,当时也没想太多。”

时间紧,任务重,准备物资的时间只有3小时,当天下午就要出发。放射科曾庆思教授呼吁科室同事分头帮忙准备物资,很快,陈淮的衣物、日用品等都备齐了。这一幕,让陈淮非常感动。

出发前,让徐永昊放心不下的除了家人,还有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在出发的前一天,他还与钟南山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教授等专家一起参与广东远程医疗工作,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优化治疗方案。

中国援伊拉克志愿专家徐永昊分享经验。

近半年来,徐永昊都在“逆行”。2019年6月,徐永昊赴西藏林芝执行医疗援藏任务,广东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又申请到广东重症救治一线支援。援藏、援粤、援外,他用行动践行火线入党的誓言:“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虽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飞机抵达巴格达后,当地就要求他们穿上了防弹衣。坐在防弹车里,徐永昊和陈淮有了一丝紧张。在驻地,不时会听到远处的炮声,有一天晚上,他们甚至听到了不远处的枪声。

3月16日,中国专家组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涛一行来到巴格达东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捐赠口罩并科普知识。徐永昊讲解如何戴口罩时,附近沉闷的枪声突然响起,专家组的人心中一紧,但徐永昊仍继续讲了下去。

一边是枪炮,一边是科学,来自中国的专家声音坚定有力,社区的百姓也不曾散去。枪炮和病毒,阻挡不了“逆行者”的身影。当地的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通过翻译传达他们的感谢:“谢谢你,中国医生!”

中国援伊拉克志愿专家陈淮通过远程视频进行线上教学。

“定心丸”

看到他们的笑脸,仿佛回到了家

工作虽然辛苦,但在伊拉克,专家队也遇到了不少暖心时刻。

首先是伊拉克高层对专家建议的尊重。一开始,当地民众很少有人戴口罩,很多集会也在照常进行。走访了巴格达医学城医院等地,与当地医生和疾控专家交流后,专家组结合中国防控经验和伊拉克实际,建议伊拉克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定点医院,设立发热门诊以及对发热病人的预检和分诊制度。建议利用CT筛查疑似病人,核酸检测作为最后的确诊方法。

专家组的建议逐渐被采纳,伊拉克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当地新筹划的定点医院、PCR检测实验室、CT室也在建设起来。

陈淮印象深刻的,还有专家组分头走访的南部几个省份。当地卫生局高度欢迎中国专家的到来,对于中国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视,有的直接制定成文件下发。当地医务人员与专家的交流也十分热烈,一开始称呼他们为“医生”,后来都叫他们“亲爱的朋友”。

到伊拉克的中资企业进行疫情防护培训时,陈淮也感觉十分亲切。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非常热情,专家组连讲三场培训,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中资企业的员工说,这些疫情防护知识在网上看,与有专家面对面讲解和演示,感觉完全不一样。专家组的到来,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们说终于见到祖国来的亲人了,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陈淮说,身处中式的建筑,听着汉语,看到同胞们的笑脸,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家。

“中国队”

总结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

在伊拉克,专家组成员的分工各有不同。

中国专家带去了“四早四集中”经验,其中“早发现”是切断传染源的关键。专家组刚到伊拉克时,当地十分依赖核酸检测,但检测能力不足。中国专家组参与援建的PCR实验室将大大提升当地核酸检测能力,而对于临床医生,影像结果是对患者早期隔离的重要参考。

作为放射科专家,陈淮致力于推广早期诊断中的影像技术。但是,他遇到了在国内没想到的困难——缺设备。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总共只有10台左右的CT设备。一方面,陈淮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影像结果早期识别新冠肺炎的经验;另一方面,专家组也在帮助巴格达新建一个CT室,但陈淮又遇到另一个难题——缺材料。

中国援伊拉克志愿专家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分享战“疫”经验。

CT检查有辐射。标准的CT室需要一块铅玻璃,医生能够看清检查室情况,同时减少辐射。这个在国内很快就能买到的材料,在巴格达却难以找到,陈淮灵机一动,用高清摄像头代替了铅玻璃的功能。

而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徐永昊,工作的重心则是“关口前移”。目前伊拉克的确诊患者总量不多,他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制定防控政策,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建议当地做好前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专家组也根据当地实际,提供了疫情大面积传播的应急预案建议。

同时,徐永昊发现,当地医院的防护设备仍较缺,院感防护存在不足,有的医院患者和医生走的同一条通道。专家组带来防护物资的同时,也手把手地传授院感防控的经验。中国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伊拉克的医务人员而言,都是宝贵财富。

“虽然专家队只有7人,但我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很多建议也是群策群力得来的。”徐永昊说,钟南山院士亲自回邮件,强调对伊拉克的疫情防控建议一定要因地制宜。专家组也多次与国内远程连线,交流疫情防控的最新经验,“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次任务!”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