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街巷阡陌,守卫社区防线的“红袖章”

作者|李京泽
  • 故事人物
    • 孙贵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新社
  • 发表时间
    • 2020-03-20

“守门人”只是社区工作者众多的战疫角色之一,他们还有一项浩大的工程,登记每一户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出行情况。

360??20200320150230347.jpg

抗疫期间,河北承德下了一场大雪,风雪中某小区值班门卫被淋成“雪人”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发。他守着一桌一椅,只有一只保温杯陪伴。网友既钦佩又心疼。

疫情暴发以来,在城里小区门口,乡村社区路口,像他这样的社区工作者佩戴红袖章,手持测温枪,给经过的每个人量体温,做登记,24小时轮岗,阴晴雨雪从不缺位。

为什么要如此看好一扇门、坚守一条路?只因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守门人”只是社区工作者众多的战疫角色之一,他们还有一项浩大的工程,登记每一户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出行情况。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的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的阵地。如果说战疫中,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阵地与病毒“抢时间”,社区工作者则化身“福尔摩斯”在社区防控的阵地追堵病毒。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布局构成了社区工作者的战疫主线,除此之外,小到发放口罩、帮居民买菜送药,大到宣传指导、日常消杀等,他们日走万步,穿行于基层的“毛细血管”,把控社区防疫脉搏。

据中国民政部消息,截至2020年3月8日,全国已有53位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因公殉职。

官方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遍布65万个城乡社区,平均6个工作者守护一个社区,每人需面对350名民众。

在重灾区武汉,5万多名党员干部、3万多名社区干部和5万多名志愿者,“下沉”到社区参与防控,这13万人服务的是1000万的人口。

疫情之下,资源短缺,部分社会职能暂时停摆,自上而下的各类防控部署,最终都将在基层落地。社区成了各种需求的交会点,众多纠纷的化解地,工作者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位每天近8个小时背着32斤重的喷洒器给社区消毒的工作者坦言,面对有发热症状家庭的门栋心中难免忐忑,可当里面的居民站在窗口请他来消毒时,他都会大声回应,“请放心,所有的公共区域我都会认真消杀,绝不留死角。”

社区工作者的体温计,测量体温也触碰人情冷暖,会被误解、被拒绝。他们有时也觉得委屈,但能找到坚持的动力。一位社区工作者瞬间热流涌上心头,只因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告诉他,“你有社区的红袖章,我相信你!”。

“想好好亲亲抱抱孩子”“想好好吃顿饭”……面对“疫情大考”,寻常的事情成了他们的奢望,而交出怎样的答卷,关乎防控本身,也关乎社区治理这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

社区工作者把答案写在了行走于街巷阡陌入户摸排的记录里,分配物资的表格中,门口登记的册子上……一位已在小区门口站岗40多天的北京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手中的人员登记册就是自己战疫的见证,里面收录的时光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