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收辫子嘞——”叫开了新河镇的致富之门

作者|李杨芳,马晓萌
  • 故事人物
    • 林红香
    • 付瑞良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平度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知识产权报
  • 发表时间
    • 2020-02-14

多年来,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着眼于有着300年历史的草编工艺,积极探索非遗扶贫路径,在传承中寻找新活力,在创变中谋求新效益,使草编这门老手艺变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多年来,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着眼于有着300年历史的草编工艺,积极探索非遗扶贫路径,在传承中寻找新活力,在创变中谋求新效益,使草编这门老手艺变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如今,草编工艺产业被列入山东省十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新河镇也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低碳经济示范乡镇”“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中国草编工艺品之乡”,新河镇的草编手袋远销海外。

精准施策,非遗扶贫显成效

春节前夕,新河镇的平均气温已低至零下,寒风料峭。与冷清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万通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草编加工厂里,十来台编织器械和几十名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五颜六色高高摞起的草编手袋颇为抢眼。“春夏设计、秋冬出货,所以开春前的几个月都比较忙,月均订单量可达十万余件。为了配合欧美市场一些品牌时尚秀的计划,大批订单还需要赶在春节前完成。”该公司总经理张卫国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除了车间里的几十来号工人,他们的订单大多会分配到新河镇各个村的草编加工点,由闲散劳动力生产加工。该公司2019年产值约5000万元,其中近90%的订单都是依靠社会闲散劳动力加工完成的。农闲时节,这种非固定工人的数量可达上万人次。

作为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新河镇从事草编工艺品加工的企业共有90余家,下属103个村庄中有80个村建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加工户6000多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辖区外加工点还有500余个,产品远销至日韩、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新河镇党委书记于锴介绍,2018年新河镇草编加工总产值达24亿元,已实打实地成为支撑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如果不能发挥文化效应,形成文化产业,让村民们赚到真金白银,那就是非遗扶贫没有做到位。”于锴表示,近年来,新河镇格外注重丰富草编产品类型、提升草编产品内涵,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在草编企业规模逐渐增加、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创氛围浓厚的基础上,精准施策突出产业帮扶,意在从根本上扭转以往贫困户“等、靠、要”现象。

对此,新河镇认真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设立“草编就业工坊”,同时开展镇内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结对帮扶,要求企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工作,建立起“基地连接企业,企业连接村庄,村庄连接农民”的生产链路。贫困户通过认领订单,即可赚取草编产品加工费,这部分产品收益经企业扣除成本后,可全部由贫困户获取,实现了“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打造品牌,文化效应待释放

草编技艺养育着新河这片土地。75岁的林红香编了70年的草编,家里始终堆满了玉米皮、麦秆草、针线布头等编织材料。“小时候家里全靠妈妈掐辫子(即草编)过活,长大后我陪她一起掐辫子。现在上了年纪也闲不住,没事就掐些辫子,也能补贴点家用。”林红香告诉记者。在她的影响下,40多岁的小女儿也开始从事草编加工,在家门口的加工点上班,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上初中的孙女放学后也爱去那里打打下手。67岁的傅瑞祥传袭了他爷爷、爸爸的活计,每天穿街过道挨家挨户收草编。爷爷那会儿靠担子挑草编,爸爸有了自行车拉草编,他现在开着电动三轮车运草编,几代人都是靠着草编谋生计……

依托深厚的草编文化底蕴,新河镇在文化开发上占得先机、站准了方向,但是非遗扶贫不仅强调精确定位、精准施策,更强调稳定扶贫。要把非遗变成脱贫的稳定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关键在于扩大非遗产品的商品属性,拓宽非遗产品的应用场景,进行稳定的市场化运作。

付瑞良传袭了父亲给草编染色的手艺,但随着草编需求量的数倍增长,传统的染色手法没法在产品线上“抢时间”,这导致单个草编产品成本很高,销量受限。付瑞良很快做出了应变,他学习了多种工艺来改进原有的染色手法。如今,付瑞良改用特制塑料和纸绳来代替草编,经过机械的鞣制和拉丝染色,成品效果与纯正的草编一般无二,且成本只有草编的三分之二。这种改良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甚至带动了周边镇、村造纸业和塑料加工业的发展。“脑壳要活,要敢求变,创新才能带来活力和效益。”付瑞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草编产品的市场目前仍集中在海外,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未能完全打开。针对此,去年,新河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落实草编产品集群化、市场化发展策略,申请注册了“指间大象”商标,意在整合新河草编产业,完成从特色产品到品牌产业的跨越,建立自有品牌文化,以期掌握更多市场话语权。于锴表示:“目前新河镇虽然占据着90%以上的草编制品出口量,但在利益链条上不占优势。打造‘指间大象’这一品牌,是为了丰富产品形式,增加新河草编的文化内涵及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后,我们的发展路径就能扩展到国内中高端市场。”

不仅如此,“指间大象”更是寓意着包罗万象。如今,在“指尖大象”的品牌下,已汇聚了120多个系列、上万种产品——单一的草类编制产品已衍生发展至纸、柳、木制、机绣、机钉及其他天然纤维工艺品,编制手法也由最初的编辫、平编、绞编等发展至锥砌法、串接、串钉等30多种手法,生动演绎着新河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更为广阔的文化产业生态层面,新河镇也将继续依托现有优势,通过举办青岛新河草编高峰论坛、电商招聘、草编订货会、全民草艺编织技能竞赛等特色活动,将传统的草编文化与不同的内容形态进行融合,释放更大的文化效应。同时,新河镇将进一步整合原有的草编工艺品企业,带动城镇建设、市政配套、文化教育、工业物流等全面提升发展,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为一体的“青岛百年编织小镇”。

“草编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傅瑞祥收草编的吆喝声依旧洪亮,一声“收辫子嘞——”叫开了村民家的大门,也叫开了新河镇的致富之门。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