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21日,杨靖宇与另外17支抗日部队首领协商,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并被选为总指挥。
说起东北抗联的历史,杨靖宇将军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带领东北抗日联军多次痛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更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虽然由于叛徒的出卖,杨靖宇将军不幸牺牲,但他可歌可泣的精神永垂不朽。
杨靖宇将军雕像。
靖宇县花园口镇新华村的城墙砬子山,犹如古代长城,横亘在万山丛中,守卫着茫茫林海。1934年2月21日,杨靖宇与另外17支抗日部队首领协商,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并被选为总指挥;同时,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成立宣言,制定并通过了斗争纲领,将东北抗日战争推向纵深。这次会议是党领导抗日武装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抗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杨靖宇带领军民对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现在在这里,竖立着“城墙砬子会议遗址”纪念碑。
靖宇县政协文教委副主任王德金认为,这次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应该说杨靖宇将军是抗日统一战线最早的践行者,他团结了大批抗日武装和抗日志士,一起走向轰轰烈烈的抗日战场,使整个东北人民抗日斗志更加坚定,这次会议在东北抗日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城墙砬子会议遗址向北走,那尔轰抗日根据地遗址记录着杨靖宇在那尔轰的战斗。1935年8月,为打通安图、濛江两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率两个连西征,在此与第一军杨靖宇部会师,史称“那尔轰会师”。这次会师使南满、东满游击区打通联系,为两军合并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奠定了基础。同年10月下旬,日伪军兵分三路,对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进攻,杀害当地群众31人(其中包括一名抗联伤病员),重伤4人,烧毁房屋数百间,40多户人家被洗劫一空,无家可归。从此,那尔轰根据地被迫由公开斗争转入地下斗争。1939年10月初,杨靖宇率领队伍进入那尔轰森林休整,并决定打几个大胜仗,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同年10月,杨靖宇率部在敌军必经之路“那尔轰一号桥”设伏袭击,击毙敌人39名、击伤敌人10余人。
在城墙砬子会议遗址的西南方向,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走过牌楼、将军塑像和正气亭,刻有“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12个正楷大字的纪念碑矗立眼前。由朱德同志题字“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的白色纪念塔与之遥相呼应。
瞻仰英雄功绩,不禁让人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1939年冬,在日军的疯狂绞杀下,东北抗联损失惨重,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军由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情急之下,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到1940年2月12日,杨靖宇身边只有6名战士了。杨靖宇让4名伤员转移,与魏拯民会合,他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员。18日,这两名警卫员与敌人激战半个小时后牺牲。自此,杨靖宇开始了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的5天5夜。
三道崴子是杨靖宇最后战斗的地方,在靖宇县城郊。78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地上长满扭筋子树。杨靖宇在这里孤身陷入重围,断粮五天,身患重感冒,双脚严重冻伤,右臂挂彩……杨靖宇倚靠着一棵扭筋子树,左手持枪,仍在向敌人还击。在敌人的机枪、步枪杂乱密集的射击中,杨靖宇的手枪不停地响着。一发子弹最终击中了他的胸膛,杨靖宇倒在了那棵扭筋子树下,终年35岁。
专程携妻儿前来瞻仰杨靖宇的长春游客满红波感慨万千:“经常从这里路过,但一直没机会亲眼看看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这次我们一家人怀着对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来到这里,瞻仰杨靖宇,了解他的事迹,相信也对孩子有很大启发。”
“作为抗联的后代,更要亲力亲为,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用抗联精神激励人们更好地为民族强大、为国家富强奋斗。”杨靖宇将军的孙子、现为靖宇县政府经济顾问马继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