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一艘从上海吴淞口开出的“重庆号”巡洋舰,经过一路坎坷,摆脱了当时的国民党统治,驶向了当时的解放区——葫芦岛。这是一段曾震惊中外的历史。
1949年2月,一艘从上海吴淞口开出的“重庆号”巡洋舰,经过一路坎坷,摆脱了当时的国民党统治,驶向了当时的解放区——葫芦岛。这是一段曾震惊中外的历史。
机智沉着指挥
王颐桢通过舰上广播宣告起义
1949年2月17日
“重庆号”从高昌庙启航开到吴淞口,突然抛锚停下,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可能要逆长江而上,配合江阴海防第二舰队,阻止解放军渡江。如果军舰驶进长江,因江面狭窄掉头困难,又处于江阴和吴淞口两地炮火威胁之下,处境将会对起义十分不利。“解委会”当机立断,改变原来海上航行中起义的计划,决定在停泊中起义。
2月25日
凌晨1时30分,在“解委会”的集体领导和组织下发动了起义。王洛切断电话电源,洪进先关闭、控制了所有无线电台,毕重远和于家欣诱引上甲板哨兵和司令走廊的值更士兵至雷达室缴了械,迅速打开枪架和弹柜的锁,武装了全体“解委会”成员。接着,“解委会”成员立即按照分工到达各自指定位置,行动组分舱逐段地拘禁了所有军官和上士,王颐桢马上通知另一起义组织者王继挺,由他叫醒其他起义组织人员一同参加起义。“解委会”作了最坏的准备,分工陈鸿源、周正负责炸舰任务。陈鸿源将三四十发炮弹垒在弹药库走道上,一旦起义失败,引爆弹药库,炸沉军舰,同归于尽。
“重庆号”舰长邓兆祥,两次赴英留学,是一个正直爱国的老海军军官。
“解委会”希望邓舰长深明大义,和士兵们一同起义,由他领航开船。邓舰长在事先不知道舰上酝酿起义之事的情况下,考虑到“重庆号”的命运和舰上几百名官兵的生命安全,毅然加入了起义的行列。亲自制定航线,下令开航,指挥航行。25日凌晨5时45分,“重庆号”正式开航,快速顺利地驶出航道复杂的长江口,转向北上,以24节的航速驶向解放区烟台港。
25日早晨
“解委会”发布了《重庆军舰起义告全体同学书》和《重庆军舰起义告海员同志及技工同志书》。王颐桢通过舰上广播向全舰宣告军舰已经起义,动员全体舰员拥护起义,号召大家:“为了四万万人民的解放,为了促进幸福的新中国的迅速到来,为了下一代子孙的生存,我们必须反对四大家族,将他们交给我们的武器,把他们消灭掉!”
2月26日
清晨,“重庆号”经过25小时的持续航行,行程520海里,胜利到达山东解放区烟台港,受到烟台市军政机关领导人的热烈欢迎。3月24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邓兆祥舰长和全体官兵发了慰勉电,热烈祝贺他们英勇起义,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
国民党空军轮番轰炸
避免炸毁,放水自沉于葫芦岛
蒋介石最担心的就是“重庆”号落入解放军手中,不仅威胁到长江防线,而且日后防守台湾海峡也是心腹大患,因此严令空军必须炸沉“重庆”号。
3月18日,国民党重型轰炸机追踪到葫芦岛,此时“重庆”号上的燃料油已经消耗殆尽,需要从英国进口,因此“重庆”号只能呆在港口动弹不得。当日的轰炸,使舰上的6名战士先后牺牲。
3月21日,国民党空军又来轰炸,一枚航空炸弹击中“重庆”号舰尾,使舰体受到严重损伤。为保存舰体和海港安全,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邓兆祥指挥水兵在将舰上的主要机件油封,将舰上大部武器拆卸上岸之后,打开了舰舱底门,将“重庆”号自沉于葫芦岛港口。由于舰体庞大,“重庆”号整整用了8个小时,才侧沉于冰冷的海水之下。
【读报词典】
重庆号巡洋舰
“重庆”号轻巡洋舰原名“阿罗拉”号,是“阿瑞图萨”级轻巡洋舰。二战结束后,1945年8月英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达成协议,为抵偿在香港损失的代为保管之中国海关缉私船舰,1945年8月决定将该舰作为赠予中华民国政府的船舰将其移交中国政府。1949年2月25日起义。
(综合扬州晚报、葫芦岛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