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的是火箭军,却从没见过导弹!但他们为每一枚导弹“筑巢”

作者|李建明,张佳璐,梁昌文,周晓星,高明俊,王淋泓
  • 故事人物
    • 罗俊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央视军事
  • 发表时间
    • 2020-01-15

在火箭军战斗序列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其中绝大多数人直到退伍都没见过导弹,担负的却是为导弹“筑巢”的使命。这群“幕后英雄”就是导弹工程兵……

提起火箭军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大国利器

威风凛凛的各式导弹

但在火箭军战斗序列中

有一支特殊的部队

其中绝大多数人

直到退伍都没见过导弹

担负的却是为导弹“筑巢”的使命

这群“幕后英雄”就是

导弹工程兵

对他们而言

施工设备就是武器

工地就是战场

一起走进

正在执行阵地施工任务的某旅施工现场

狭窄空间、高温作业是工作日常

南国腹地,天寒地冻

山区温度已接近零度

一大早,战士们就早早集合

整齐列队向阵地开进

他们要进行的是

导弹阵地土建施工的最后一道程序:

“被复”

即用混凝土在刚刚打完的坑道里

形成一道拱形的安全支撑

为导弹进入阵地创造良好环境

他们要在狭窄空间作业

到处都是伸出来的钢筋和扎丝

对体能和技能

都是极大的考验

战士们手脚并用

连直立起身子都很困难

为了整体作业进度

连队专门挑选了一批

身手灵活、身材瘦小的战士

作为突击队员分片包干进行

“被复”操作,从打第一车浆开始

作业中间就不能停顿、不能间断

而混凝土固化的过程

会产生很大的热量

作业面的温度高达50度

一般人都无法长时间坚持

但战士们为严格保证质量

二、三十分钟轮班倒

火箭军某旅技术室主任罗俊:“作为一名工程兵,虽然我们没有直接与导弹打交道,但是我们建设的每一个阵地,都与导弹息息相关。作为质量把关人,我们必须从每个细节入手,为导弹的贮存、发射提供最好的条件。”

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导弹工程兵们经常说

“别看我们常年钻山沟、浑身泥

但是我们头脑清、志不移”

这群工程兵

有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更有着一往无前的创新意识

他们设计了“变形金刚车”

也就是钢模台车

台车下布设有轨道

只需几名战士

就能控制台车前后移动

又可根据洞内施工的尺寸

不断进行调整

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多年来

这个旅针对不同地质特点

因地制宜研究出遥控式分浆器

台车传感器等近百项创新成果

身处大山,岩石是他们的亲密伙伴

因常年与青山相依

与岩石为伴

在默默“筑巢”的日子里

战士们与岩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休息日

战士们在认真地进行“石头改造”

用画笔和锤子在石头表面

描绘图案、雕刻造型

这些石头

都是战士们在施工之余

从工地捡回来的

经过他们的手

一块块石头也都有了

自己的“故事”

也成为他们“岩石岁月”的最好见证

戳视频↓听“岩石故事”

每一次重大国防工程建设

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什么也不说,阵地知道我”

这是每一名导弹工程兵的铮铮誓言

隐姓埋名,为大国长剑筑巢

南征北战,为神剑腾飞奠基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