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孙东海从上小学开始,就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这孩子6岁时就蒸馍炒菜样样能干,上了初中就会开农用拖拉机,庄稼活啥都会干。”街坊邻居都夸他是干农活的“小把式”。
老师正在为孙东海辅导功课
2018年12月23日,济源市王屋镇清虚村的一块农田里,一个身材略显单薄的小伙子正娴熟地操纵着手扶拖拉机犁地。他是济源高级中学一年级三班学生孙东海,今年只有15岁。
孙东海的父亲右手残疾,母亲神志不清,还有两个妹妹也在上学。他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孙东海一边上学一边养家,帮助家里摘掉了“贫困帽”。
12月25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2018年第二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孙东海是我省本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懂事的孙东海从上小学开始,就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这孩子6岁时就蒸馍炒菜样样能干,上了初中就会开农用拖拉机,庄稼活啥都会干。”街坊邻居都夸他是干农活的“小把式”。
但是,种几亩薄田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上小学五年级时,孙东海劝说父亲承包了几亩土地种植蔬菜,孙东海升入初中后,周末就帮家里进城卖菜。经过观察,他发现菜想卖得好,不仅要蔬菜卖相好,还要嘴甜,同时选好摊位。于是,他把蔬菜一棵棵择净,重新选择摊位,主动与顾客热情交谈。这样一来,他家的菜就好卖多了,一年下来靠卖蔬菜收入了5000多元。
为了尽快脱贫,孙东海在上初一时又说服父亲,向别人借钱买了2头母猪。课余时间,他就研究饲料配方和防疫技术,放学后打扫猪圈,到冬天又给猪圈垫上树叶来保暖。他家养猪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孙东海家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近些年,孙东海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济源市财政局对他家实施精准帮扶,不仅资助他们兄妹上学,还时常给他家送去生活用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给了他许多关心和帮助。
孙东海被这些关爱深深感动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感恩。“现在我的家庭已经摆脱了贫困。我还要尽力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孙东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