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有座华工纪念碑

  • 故事人物
    • 让-皮埃尔·马塞
  • 故事地点
    • 巴黎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网
    • 中国网
  • 发表时间
    • 2014-12-09

纪念碑坐落在两棵繁茂的桐树和枫树中间,碑体是一块重约两吨、高近两米的人体半身形花岗岩。

1998年11月2日下午4时,这是一个值得人们铭记的历史性时刻: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华工的立碑仪式,在巴黎华人聚居的十三区隆重举行。

平日静谧、宽敞的布迪古街心花园,当天显得十分拥挤。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数百位来宾聚拢在华工纪念碑四周,聆听着法国国防部负责老战士事务的时任国务秘书让-皮埃尔·马塞雷的讲话:“一战期间,数万华工陆续来到法国。在法兰西民族处境危难的时刻,他们为法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今天立碑感谢他们。”这一评价使所有在场的人产生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纪念碑坐落在两棵繁茂的桐树和枫树中间,碑体是一块重约两吨、高近两米的人体半身形花岗岩。上半部镌刻着两行魏碑体中文碑文:“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下半部是相同内容的法文碑文。整体观感庄严而肃穆。

一战中究竟有多少华工到了法国,他们都在那里做了什么?据史料记载,1916年,也就是一战爆发的第三年,身处一战之中的法国和英国发现人手吃紧,于是派出特使到中国招募劳工。当时的英法两国总共在中国招募了14万人。他们大多是流落到城市的破产农民。这之中有10万人为英国人工作,有4万人为法国人工作。那些被法国招募的华工主要为法军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诸如修公路、架桥梁、挖战壕、制造和运送军火等。也有一部分人到矿山、码头和农场工作。战争刚结束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参加了战区排雷这一危险的工作。

在法国,华工们面临着战争威胁、劳役繁重、语言不通、瘟疫疾病等问题和风险。许多人因此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据法国史学家马骊(Li Ma)说,在为法国人工作的华工方面,普遍接受的死亡数字是1500-2000人。但她认为,实际的死亡数字恐怕要更多。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人陆续返回中国。但仍有1500-2000人留在了法国,成为第一批旅居法国的华人。

中国也曾试图派兵赴欧洲战场配合“协约国”军队作战。但因资金、运输等问题难以解决只好作罢,改为“以工代兵”。 就这样,华工替代了中国士兵,成为中国在一战中援助“协约国”的主角。

华工的这些贡献使中国具有了名副其实的参战国和战胜国地位。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员出席了巴黎和会,并利用这一机会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义要求,但遭与会列强拒绝。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华工赴法还为中国志士仁人赴法学习科学知识、探寻救国真理开辟了道路。周恩来后来就说过:“一战华工来法,系后来勤工俭学之前奏。”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