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汉绣有了首位国家级传承人

作者|胡弦
  • 故事人物
    • 黄圣辉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湖北日报
  • 发表时间
    • 2018-06-10

黄圣辉家中,客厅挂着三幅湘绣作品,《小鸡丝瓜》绣于60年前,至今色彩饱和,纤毫毕现。黄圣辉在武汉生活几十年,湖南乡音未改。从湘绣到汉绣,一切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借调说起……

image.png

汉绣传承人黄圣辉

2018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湖北省汉绣项目非遗传承人黄圣辉,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汉绣首位国家级传承人。

多年研究汉绣的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认为,汉绣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10年来却无国家级传承人,黄圣辉获评填补了这一空白。

湘妹子只身来汉

黄圣辉家中,客厅挂着三幅湘绣作品,《小鸡丝瓜》绣于60年前,至今色彩饱和,纤毫毕现。黄圣辉在武汉生活几十年,湖南乡音未改。从湘绣到汉绣,一切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借调说起。

1936年,黄圣辉出生于长沙刺绣世家,6岁就在母亲指导下学习刺绣,中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湘绣厂。1956年,武汉开办刺绣班,市第二轻工业局赴长沙挑选刺绣能手,20岁的黄圣辉因技艺超群被选中。

爽朗的湘妹子只身来到武汉,成了刺绣班老师。当时学员回忆,黄老师要求对绣品仔细观察,下课后她还检查每个学生的刺绣动作,进行指导。

看中她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市第二轻工业局坚持要她留下来工作。此后,她在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担任技术负责人。黄圣辉不仅很快掌握汉绣技法,还将掺针技艺融入汉绣。这一针法表现力极强,极大扩展了汉绣题材空间,将汉绣提升到新的水平。

汉绣挂进人民大会堂

上世纪60年代,武汉戏剧用品厂成立汉绣技术研究室,黄圣辉和同事对汉绣传统进行整理,归纳出40多种针法,并编织成针法小样。

当时,武汉市戏剧用品厂生产形势大好。“人歇绷子不歇,前一个人去休息,下一个接上,绣花绷子就没停过。”由于供不应求,武汉形成了以戏剧用品厂为中心的汉绣生产基地,并出现积玉桥、白沙洲及孝感县等加工点。

“去一次孝感,要是下了火车没赶上那趟去村里的汽车,就只有回来,第二天再去。”黄圣辉记得,为了发展绣娘,都是用脚走,晚上住在农村,听得见老鼠在天花板上跑。

在黄圣辉带领下,戏剧用品厂创新用蹦针绣制戏服上的龙纹,这也成为汉绣历史上重要事件。“蹦针绣的龙纹、鱼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立体的,活灵活现。”黄圣辉回忆,刚一绣出来,厂里都轰动了。

有了技术突破,武汉市戏剧用品厂名声大噪。由该厂绣制的《三棒鼓舞》和《闹莲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作品面部绣制主要由黄圣辉负责,厂里还挑选了20多人昼夜赶制,耗时一月完成。半世纪过去,这两幅作品依然被认定为汉绣的最高水平。

1981年,黄圣辉因身体原因退休,上班多年,她几乎没请过假。

耄耋之年心不老

多年来,黄圣辉为培养汉绣人才做出极大努力,她培养的许多汉绣女工,逐渐成为行业主角。其中,王子怡深入研习楚文化,并参加清华大学非遗研修班,总结出“文化知根、刺绣知艺、传承知辨”的理念,成功将荆楚传统元素融入汉绣作品。

“老师从不保守,她总是鼓励我多学习提高,说时代不同了,汉绣一定要变。”说起恩师,王子怡满心感动。王子怡积极深入社区推介汉绣,并走进江汉大学、武汉大学授课,4年培训学生500余名,还收高校教师为徒,提升汉绣传承水平。“难忘的是,黄老师知道我在江大上课,一定要从汉口赶来授课,80岁的老人,从没迟到、早退。”

叶洪光认为,在男工领衔的汉绣历史上,黄圣辉能独树一帜,获此殊荣,实至名归。“四大名绣早已有了国家级传承人,汉绣更要迎头赶上。”

记者了解到,不仅黄圣辉获评首位国家级传承人,汉绣也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汉绣保护单位——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郑建雄介绍,下一步,将打造中国汉绣圈,重现百年前绣花街盛景。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