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当“月亮之国”受困于疟魔时,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从万里之外赶来,在当地实施“灭源除疟法”,推广全民服用复方青蒿素。
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非洲岛国科摩罗,国名取自阿拉伯语“月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然而,这个美丽的岛国却曾经是常年疟疾肆虐,岛民的健康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遭受巨大损害,许多孩子活不过5岁。
2006年,当“月亮之国”受困于疟魔时,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从万里之外赶来,在当地实施“灭源除疟法”,推广全民服用复方青蒿素。他们用了8年时间,成功帮助科摩罗三岛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率减少98%。
“月亮之国的驱魔人”——这是当地人民对中国抗疟团队的美称。
如今,全球有近40%的人口受到疟疾的威胁。在非洲,每30秒就会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快速清除疟疾的“中国方案”,逐步进入国际主流媒体视野。
今年9月,为了避免疟疾“卷土重来”,科摩罗政府在大科岛启动第二轮全民服药,中国抗疟团队、当地的抗疟中心以及岛民们,再次参与到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中国专家赢得了民心
落日余晖映照在科摩罗最繁忙的港口码头,岛民们三三两两地在海边散步,让海风吹去一日的燥热和疲累。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到,疟疾曾经肆虐着这个岛国,曾经每个家庭中都有2—4人染上疟疾。作为目前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庞大的医疗支出更加拖后了其发展的脚步,当地人将疟疾视为“带来哭喊尖叫的瘟鬼”。
在世界范围内,防控疟疾措施主要有广泛喷洒药剂、用杀虫剂浸泡蚊帐、筛查疟原虫阳性病人以及间歇性干预等。但这些方法并不适用科摩罗。因为在当地居民的住房简陋,有些连墙都没有,甚至很多人买不起蚊帐和蚊香。
2006年,转机终于到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专家李国桥带队到科摩罗,倡导全民服用青蒿素复方,消灭人群体内的疟原虫,以最终消灭疟疾源头。
“我们走的不是阻隔媒介路线,而是消灭传染源的路线。”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宋健平解释说,蚊子寿命约为一个月,如果全民连续2个疗程服药,可保证60天内没有疟原虫,等到携带疟原虫的蚊子死去,新一批蚊子即使叮咬了人也不再携带疟原虫。
起初不少当地人并不买账。首批入驻科摩罗科研人员之一的邓长生回忆说,当地有关部门一度“刁难”他们,许诺好的车辆不给派,卫生数据卡着不给看。当地居民更不理解:“没有得病的人为什么要吃药?”
“当时,我们从早到晚做田野调查,组织当地人,挨家挨户上门普及疟疾预防的知识。”长期在科摩罗工作的邓长生博士回忆说,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被拒绝,甚至被轰出家门。
局面慢慢地被打开。2007年,在莫埃利岛的“全民治疗”启动仪式上,科摩罗总统、卫生部长以及宗教长老等有声望的人都带头服药;2012年和2013年,昂儒昂岛和大科岛先后实施“灭源除疟法”,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到2014年,该国实现了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下降了98%,其中,两个岛已经没有原发病例了,达到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
中国专家从此赢得了民心。邓长生说,如今有些小孩远远看到他们走来,会摘下新鲜的椰子送来。
“中国方案”在多国推广
过去,援外医疗更多体现为由传统医疗队逐个看诊,属于“个体医治”。在科摩罗,首次形成了以公共卫生专家为主体,与受援国人员共同设计疾病防控措施、在现场共同工作的“公卫援外”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分级培训,形成了“从上到下监督,由下到上反馈”的工作机制。
宋健平介绍说,他们分层级进行培训:在国家抗疟中心,工作人员需要检测疟原虫血片,并与中方专家进行探讨;在区一级,工作人员主要是监督和指导,包括处理重症的病人;对最基层的人员,他们需要学习是如何服药,如何快速诊断疟疾。
若村子里有人不愿意吃药,或是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基层工作人员会上报至抗疟中心,再由中科专家共同商讨应对方案。“抗疟中心就像一个家,遇到问题大家会一起想办法解决。”科摩罗国家抗疟中心主任阿凡尼说。
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药为主的快速清除疟疾的“中国方案”在科摩罗推广开来。目前,这里的成功经验又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布亚新几内亚、肯尼亚、多哥和冈比亚等地推广。
在科摩罗抗疟项目的推动者、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拉伊看来,中国抗疟项目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不受疟疾困扰的中国,发现青蒿素后,仍然研发生产治疟药物,设计抗疟的系统方案,只为了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消灭疟疾。”
青蒿素走出国门的道路,比想象中艰难。朱拉伊说,在非洲,每一个国家药品市场准入标准都不同,这意味着新药进入市场时成本巨大。而且,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持了新药审核与评估的标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很难获得国际组织的认证。
即便如此,“中国方案”还是改写了世卫组织的“游戏规则”。抗疟项目在科摩罗取得成功后,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在2015年和2017年发布了关于全民服药的操作指南。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这条抗疟路。路,正越走越宽。
海岛上来了“自家人”
头顶烈日,脚踏泥土,越过山海。在9月11日科摩罗全民服药的第一天,我们跟随抗疟团队下乡,监督服药情况。
早上8时,我们乘坐着破旧二手车出发。在车上,抗疟团队成员主动唠起在当地的生活状况。“我到现在还记得,刚到科摩罗的时候,那种心理崩溃的感觉。”邓长生说,当时科摩罗每天常规的供电时间仅8小时,“烛光晚餐”是常态;岛国缺淡水,遇上旱季,他们只能用水坑中的脏水洗漱;打电话每分钟25元人民币,总是掐着表说话,往往说不上两句电话就挂了。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环境有了转变,当地人也早将中国专家看成是“自家人”。卢晨光是中国抗疟团队中最小的成员,今年刚来科摩罗时,遇上有史以来最大台风,不少居民的铁皮房都倒了。下乡给村民送物资时,有的村民为了表达感谢,居然想把孩子送给他。“这我哪能要呢?”卢晨光笑着说。
在这支抗疟团队中,有一对“夫妻档”。今年,李国铭与妻子刘瑞媚一起到海岛,李国铭是组长,负责这一期项目运作;妻子负责管理药品质量。李国铭说,等将来老了,想起两人最浪漫的时光,就是在异国,对抗疟疾。
由于中国抗疟团队打下的基础,哪怕是第一次到科摩罗的中国人,也能感受到当地人的友好。走在海岛上,经常有居民跟我们主动用中文打招呼,甚至握着我们的手表示感谢。
科摩罗成功抗疟,离不开中国一代代青蒿素人的艰苦探索。当年,李国桥教授两次往自己体内注射疟原虫,只为了证明青蒿素的功效。如今他的成果在非洲落地,帮助更多穷苦百姓,摆脱疟疾的困扰。未来,青蒿素这张“中国名片”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