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建成,命名背后有这样一段故事

作者|早耕
  • 故事人物
    • 毛泽东
    • 万里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网
  • 发表时间
    • 2017-12-27

毛泽东说:“‘人民宫’这个‘宫’有些旧了,还是叫‘人民大会堂’好!”自此刻起,“人民大会堂”这个响亮的名字诞生了!

     

人民大会堂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开国领袖处理国事、接待外宾的地方,至今还是全国人民商讨国家大事的政治殿堂,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然而人民大会堂是如何命名的,至今却还鲜为人知。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盛典,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后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公共建筑,要求这些工程在1959年国庆时投入使用,万人大礼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

10月28日,天刚一放亮,万人大礼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腾了,机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时并举。成千上万人的冲天干劲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

万人大会堂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上有黄绿相间的玻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石基座,周围有134根圆形廊柱。整体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大,仅大礼堂本身就长60米,宽76米,顶高45米,净高33米。而宴会厅除有容纳5000多人的本厅外,还有大交谊厅和小宴会厅等。大会堂有两层挑台,二层挑台外挑29米,三层挑台外挑22米。大会堂整个建筑面积达1718000平方米。这样庞大复杂的结构,在国内属首创,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万人大会堂竣工前夜,1959年9月9日凌晨两点半,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临大会堂工地视察。

北京市副市长万里陪同毛泽东先看了大礼堂,而后看了宴会厅,最后来到北京厅。万里向毛泽东介绍大会堂时说,大会堂总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两万多平方米,故宫修建花费十几年时间,而我们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建成了。

毛泽东一听诙谐地对万里说:“你是万里,你日行万里,好嘛!”

毛泽东驻足向万里询问参加大会堂建设的有多少人?

万里回答说:“直接参加大会堂建设的有3万多人,这还没有包括各工厂加工备料的人数。”

毛泽东说:“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却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一个纪念碑。但是人数太多,碑上也写不下这样多的名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

万里说:“这座建筑物还没有名字,周总理曾说过,等建好后由主席命名。”

“你们现在怎么称呼这座建筑?”毛泽东问。

“我们一般叫‘万人大会堂’或‘人大会堂’,也有叫‘人民宫’的。”万里回答道。

毛泽东说:“‘人民宫’这个‘宫’有些旧了,还是叫‘人民大会堂’好!”自此刻起,“人民大会堂”这个响亮的名字诞生了!

1959年9月24日,座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建成。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堪称是中国建筑史上惊人的奇迹,短短的10个月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就矗立在天安门前。这是我国建设工作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浇铸成划时代的丰碑,这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