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兰大通道”是中国民航“空中丝绸之路”设想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民航应对持续高速增长挑战“扩容增效”的一部分。
东起上海、西至甘肃兰州的“沪兰空中大通道”(以下简称“沪兰大通道”)方案,2017年9月14日零时起正式实施。“沪兰大通道”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条东西向运行双通道航线,惠及全国8省1市48个机场。
“沪兰大通道”全长约2000余公里,覆盖我国华东、华北、西北、中南地区。该大通道新辟航线6条,总里程700余公里,调整航线8条,优化5个机场的飞行程序,调整579条城市对的航班走向,涉及2400余架次航班,约占全国日飞行架次18.5%。
有关部门预计“沪兰大通道”航线安全性将提升22.6%,区域飞行容量将提高17%,航班正点率有望大幅提升,可大大方便旅客出行。
此次“沪兰大通道”的调整航路航线之多、幅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堪称空中大通道建设以来之最,这标志着我国民航航路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标志着民航空管打造航路航线集群大通道格局迈上了新的台阶。
“‘沪兰大通道’方案的实施为‘凿空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空中‘丝绸之路’工程全面告捷。”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介绍,“沪兰大通道”是民航空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与2016年实施的新疆地区空域优化和2017年7月份实施的陕甘青地区空域优化构成空中“丝绸之路”三部曲。随着“沪兰大通道”的开通,一条空中“丝绸之路”将擘划于蓝天之上,成为我国长江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横贯我国东西航路的主动脉。
以甘肃省会兰州和上海命名的这一大通道,是中国民航“空中丝绸之路”设想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民航应对持续高速增长挑战“扩容增效”的一部分。
“‘沪兰大通道’方案的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民航局空管局空域中心副主任诸小鹰介绍,民航空管部门始终致力于推进干线航路网规划实施工作,2013年起实施京昆空中大通道方案后,逐步形成了空中大容量通道设计理念,实现了航班“单向循环、航路分流”,安全裕度得到提升。2014年至今,先后制定了10条单向循环大通道建设方案,包括京广、京沪、沪广等主要航路,并将利用数年时间基本完成对全国干线航路网的规划与调整。
中国空域管理规划是中国民航迅速发展“倒逼”出来的。1950年,中国仅有航线12条,载运旅客1万人,航路航线划设“随需而定”。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有了真正的航路航线网络。197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全国空中航路规划方案》,形成现行中国民航干支网络结构。
目前中国空中交通需求已较1979年有成百倍增长,来自于地面交通中单向交通思路的航路单向循环,势在必行。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单向运行主要指航空器只沿某一个方向,高度层上下方只有同向航空器的运行方式。
而单向循环概念主要指通过对现有航路航线网络的改造和交通流的单向组织,在基本不增加飞行距离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对之间往来航路航线的单向运行。
在欧洲和美国,单向运行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在欧洲,单向运行是主干航路的主要方式,主要城市对之间主要规划的都是单向航路,且往往是2条以上单向航路形成单向编组航路。
按这一思路,中国空管部门规划的10多条“大通道”效果立竿见影。2014年海南实施新方案,新辟调整并对外开放5条固定或临时航线。在空中交通最为繁忙的春节期间的二三月,航班量大幅增长,三亚机场航班正常性和机场放行率提升超过40%。
(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