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10万建设大军从鞍钢等地涌入中原参与建设。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亲临武钢1号高炉观看出铁。
图为: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资料图片)
“一五”计划期间,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期。前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有8个是钢铁项目,武钢、包钢等大型钢厂此时开始兴建。
针对我国钢铁布局十分不合理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10万建设大军从鞍钢等地涌入中原参与建设。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亲临武钢1号高炉观看出铁。这一刻,标志着武钢建成投产,也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诞生。
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我国仅用了10年时间,钢产量就从1949年的仅15.8万吨,达到1959年的800多万吨,创下历史最高峰。
1974年,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引进费用将近40亿人民币,是当时最大的引进项目。
这是一次全盘引进。除了建厂房所需的水泥钢筋是国产的,整个设备,甚至连一颗螺丝钉都是在国外生产好再运到中国来根据图纸组装起来的。那时候,计算机的性能远不比现在,当计算机空运到武汉后,工人们已从机场到仓库修建了一条很平坦的路,汽车里面加上减震装置,仓库里的温度湿度都已检测到位,才把这台“宝贝”放进去。
1978年12月12日,一米七热轧机正式试轧。在场的全体工人都感到无比兴奋。当一块钢在机器上走过来时,很多人都跟着一块儿走,直到钢卷上卷、卸下来。热轧机一次就试轧成功,现场响起工人们一片欢呼声,也创造了世界轧钢史上的奇迹。
然而,1981年正式投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前工序与一米七轧机生产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为我们确实对这套设备的掌握和管理不行,水平差距很大。日本人就不相信中国人能管理。他们说这套轧机要像这样下去,不到3年5年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第一副经理、总工程师张寿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这样的“洋设备”,如何消化引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武钢人经过努力终于战胜了这个挑战。
这套设备的数模是按照轧制厚的钢板设计的,但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需要,必须能够轧制出薄板。武钢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计算,终于成功地改造了“洋数模”,并对计算机程序做了16项改革,轧制的钢种从十几种增加到了60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米七工程的建设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中国开始有了第一套现代化的炼钢设备、热轧设备和冷轧设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说。设备的引进开创了我国冶金行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国钢材的自给能力,有力地支撑了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原标题: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