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铁路开工建设 为何不挖海底隧道?

  • 故事人物
    • 俞宝均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02-12-26

在琼州海峡是造火车轮渡,还是挖海底隧道,10多年来有过多次论证,最终还是选择了火车轮渡作为海南的当期项目。

199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全面开工建设。粤海铁路通道由湛海线、海南岛西环线、琼州海峡铁路轮渡三部分组成,全长568.3公里。

俞宝均先生是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粤海铁1号”总设计师。1992年底,国务院批准粤海铁路通道立项,1993年他便参与了海南省赴欧洲考察跨海火车轮渡工作组,从此投身这项世纪工程。

关于粤海铁路通道火车轮渡,俞老讲述了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造船还是挖隧道?要有经济分析

俞老透露:在琼州海峡是造火车轮渡,还是挖海底隧道,10多年来有过多次论证,最终还是选择了火车轮渡作为海南的当期项目。

他用一组数字来论证这个观点的可行性:海底隧道的报价在140至160亿人民币之间,而即将建成的粤海铁路通道全部投资则是40多亿,其中火车轮渡本身仅2亿,轮渡加码头的投资不过10多亿。且不论琼州海峡海底百米深沟给海底隧道建设带来的技术难度,仅是就国内、国际工程报价而言,海底隧道对目前的海南经济来说都显得过于昂贵,而火车轮渡则是经济的、有效的。

造船还是买船?要讲实事求是

俞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995年、1996年期间,丹麦国家铁路公司(DSB)有一条跨海火车轮渡,因为原航行线路建造了跨海大桥,急于转让。

当得知中国海南省既没有足够资金,又希望建设跨海通道时,丹麦方提出以渡轮作价入股,将火车轮渡转移到中国琼州海峡。这样的方案,猛一看十分有诱惑力。

1996年底,当粤海铁路通道总经理唐建伟、现总工朴英元调研时,俞宝均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诸多。如:丹麦的火车轮渡是按照当地的海况设计,而两个海峡航运环境不一,海况差别较大,对轮渡的设计要求不一;丹麦的这只轮渡只运火车,无法装运汽车,而海南现阶段的火车运输需求有限,汽车运输则仍是海南跨海运输的主力,因此轮渡必须是多功能的,才能实现足够的经济效益;该轮渡客舱按照欧洲标准设计,过于豪华,不符合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原渡轮完全按照客运设计,载重量不够,难以承担货运车厢的重量,无法满足火车运载海南货物出岛的需求;非常主要的一点是,世界上所有的跨海火车轮渡均使用专用码头一对一配合,栈桥、码头要完全按照船型来配合建设。

因此如果选择了一条并不是十分符合海南实际的渡轮,未来又仍只能按照此船型建造新渡轮,机会成本将颇大。

粤海铁路通道筹备公司带着这样的意见,再赴丹麦考察,认可了俞老的判断。丹麦方也对这样的科学严谨的论证表示钦佩,称:丹麦的这艘火车轮渡的确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一回合,是造船还是买船,俞老以严谨的科学分析赢得了粤海铁路筹备公司的敬重。

国产还是洋制造?要靠技术支持

1997年,作为专家,俞宝均参加了粤海铁路跨海火车轮渡的可行性论证。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粤海铁路通道跨海火车轮渡,不引进丹麦轮。

1998年,由俞宝均主持的设计组,为粤海铁路跨海轮渡进行的设计,通过了合同审查。

其后,因为一项国际咨询中心的鉴定意见,轮渡的建造进度延后了3年。该鉴定意见是:利用国外投资,支持粤海铁路建造项目。

当时首选的是日本政府贷款。按照与日本谈判的贷款条件,粤海铁路通道日本贷款的50%,要采购日产产品。分析认为,要完成这个额度,最大的可能是由日本建造跨海火车轮渡。

造船大国日本的厂商对粤海火车轮渡项目跃跃欲试,但在接触之后认为:这艘中国特色的跨海火车轮渡,仍然必须请技术力量雄厚,熟悉中国国情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对这一评价,俞老至今仍津津乐道。

此后,因为战略因素,日本不再考虑为粤海铁路提供贷款。

此时,西班牙厂商参与竞争,报价为3.5至3.8亿元人民币;而长期与上海江南造船厂合作的俞宝均,向粤海公司推荐上海江南造船厂为船舶的承造单位,最终以2亿元左右的报价,以及双方多年在中国造船史上有目共睹的配合,赢得了“中国铁路第一船”大订单。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