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陷入僵局,但是双方显然都表现出相当的诚意。为缓和谈判气氛,让双方考虑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周恩来安排富尔夫妇去内蒙古、山西等地参观访问。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实现建交意义深远。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法国追随美国出兵朝鲜。法国不承认新中国,而与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继续保持“外交关系”。
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欧洲人的欧洲”之主张,并将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与美、英形成对抗,以便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当时也受到美国的孤立、打压,所以坚决对抗美国。同时,中苏论战加剧,双方关系出现裂痕。中国的独立自主倾向与戴高乐的主张很合拍,中法之间的共同话题增多。
1963年8月中旬,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见其政治盟友埃德加·富尔,决定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密使
1963年8月20日,富尔到伯尔尼,秘密会见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富尔将访华意愿告诉李大使,并说此次访问将携带戴高乐授权其同中国领导人商谈法中关系的亲笔信。这是他第二次访问中国。
富尔是法国激进社会党人,同戴高乐将军关系密切,对中国一向友好,主张承认新中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3年10月21日,富尔夫妇由香港经罗湖入境,乘火车从深圳到广州,我方特意为客人加挂了专列车厢,广州市市长设宴招待。22日到达北京,富尔夫妇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富尔感觉到,中方理解了戴高乐的用意。
谈判
富尔首先向中方展示了戴高乐将军写给他的亲笔信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再次重申我对你在下次旅行期间将和中国领导人进行接触的重视。由于我们最近的会谈,我能够向你清楚地指出:我为什么非常重视有关我们和这个伟大人民间各方面关系的问题,以及我是怎样重视这个问题的。请相信,我完全相信你将谈到和听到的一切。
主席先生,请接受我最诚挚的敬意!
夏·戴高乐
这封信形式上是写给富尔的,而其内容却是给中国领导人看的。由于此次秘密谈判,是由法方主动提出进行的,为避免万一谈不出结果造成法方被动,精明的戴高乐在具体做法上特别小心、谨慎。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同富尔先后在北京、上海进行了6次并不轻松的会谈。双方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但谈到建交时,在台湾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双方都表示不能冲破本方底线。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一向坚持的原则是,凡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先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富尔虽然表示,法国只承认一个中国,却希望中方不要坚持让法国先主动同台湾断交,希望中方不要强加给戴高乐使他“不愉快或者丢脸的条件”。
变通
谈判陷入僵局,但是双方显然都表现出相当的诚意。为缓和谈判气氛,让双方考虑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周恩来安排富尔夫妇去内蒙古、山西等地参观访问。
1963年10月31日,周恩来提出建交变通方案:一、法国政府向中方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建议立即建交,互换大使。二、中国政府复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来照,并愿意立即建立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三、中法双方相约同时发表上述照会,并且立即建立使馆、互派大使。方案报送中央,毛泽东批示“很好,照此办”。
新方案的要点是:不要求法国政府公开申明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要求法方主动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中方照会申明、法国默认的方式代替。富尔同意中方的新方案,只对默契的个别词句稍做了些修改。11月2日,毛主席接见富尔夫妇,标志着中法建交谈判取得了突破。
默契
1963年11月3日,我方将“建交方案”内容以《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的书面形式送交富尔,并说明中国政府之所以提出上述方案,是由于双方根据富尔先生所转达的戴高乐将军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对下列三点达成默契:
一、法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富尔把“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删去,改为“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
二、法国支持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三、中法建交后,在台湾撤回它驻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由于富尔未被授权签署正式协议,只能携带周总理提出的中方方案,返回巴黎向戴高乐复命。至此,中法两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初步的,但又是实质性的谈判告一段落。
后续
1963年11月10日,富尔结束对中国的访问,离开北京,绕道仰光、新德里,以掩盖其在北京进行的政治活动。富尔在新德里将其在北京谈判的报告连同经双方签字的《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封装成密件,交由法国驻印度使馆的一名外交官,专程送往巴黎总统府,而他却在印度悠哉游哉地观光了两个星期,以显示他并无公务在身。
11月29日,在爱丽舍宫,戴高乐听取了富尔关于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情况汇报以及中法建交谈判达成的默契,获得戴高乐的首肯。
12月12日,法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雅克·德·博马歇奉命去瑞士同我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就建交公报内容、发布时间等具体事宜进行协商。
1964年1月8日法国内阁会议做出决定:法兰西共和国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北京和巴黎同时发布了简短的中法建交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5月27日,法国首任驻中国大使吕西安·佩耶抵达北京。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到任。至此,中法建交进程圆满完成。
清障
富尔访华令台湾恐慌。为探听虚实,1963年12月24日蒋介石亲自写信给戴高乐,希望戴高乐能看在昔日两人“友谊”的情分上,保持法台关系,但戴高乐迟迟没有回信。1964年1月14日,戴高乐派遣前法国驻重庆大使潘考夫(中译贝志高)作为总统特使前往台北,向蒋介石递交复信。戴高乐明确向蒋介石表示,法国不能再实行掩耳盗铃的政策,“世界的形势发展,促使法国不得不走上中法建交这条道路”。2月10日,法国驻台“外交官”奉命约见台“外长”沈昌焕:法国已经与新中国建交,台湾的官员没有理由再留在巴黎了;台湾驻法“大使馆”的馆产将按惯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2月11日凌晨,台湾当局被迫宣布与法国断交。就这样,法方扫清了中法建交之路上的障碍。
就在潘考夫抵达台北的次日,即1964年1月15日,法国驻美大使阿尔芳,也受命向美国约翰逊政府通报了法国的决定。尽管美国“愤怒、震惊”,强烈抗议,但法国并不为所动。美国无奈,一面安慰蒋介石“忍耐”,同时又唆使台湾,不宣布同法断交,让其人员赖在巴黎不走。但台湾感到大势已去,未听从美国人的建议。美国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意义
中法建交沉重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中法建交后短短几个月,非洲数国相继与中国建交,意大利和奥地利则在同年与中国达成互设贸易机构的协议,新中国迎来了诞生以来的第二轮建交高潮。
中法建交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围,它冲破了美苏控制的两极世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