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3日,乔冠华副外长和英国新任驻华代办艾惕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决定从即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升格为大使。
在中英漫长建交谈判中,英方耍手腕、巧辞令,试图冲破我国底线,但周恩来领导的新中国外交团队,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英政府脚踩两只船
早在1948年下半年,英国政府看清局势,准备放弃国民党政府,提出“门内留一只脚”的对华政策。英国承认新中国,一是因为其在华资产多、利益大;二是因为若不同新中国打交道,香港生计问题无法解决。然而,英国又觉得,在配合美国遏制新中国的大方向上,不能偏离太远。所以英国宣称承认新中国时,妄想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美国和台湾,又可笼络新中国,试图草草建交蒙混过关。这表现在英声称“承认”的同时,又对联合国“驱蒋”案投弃权票;在恢复新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说“为时尚早”;英国还在台湾淡水保有领事馆。
此外,原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时,滞留在香港的原属中国国家资产,本应归还新中国,但却被港英当局扣留,以致让美国劫走。
双方互换照会
1950年1月6日,英国前驻北京总领事高来含(W。G。Graham),向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面交英外交大臣贝文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照会,内称:承认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之合法政府”,“已准备与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任命胡阶生(森)为临时代办。同时,高来含还向王炳南口头说明:英政府“声明取消对国民党当局之承认”;“英政府已指派现在南京的胡阶森秘书,作为过渡时期临时代办,来京与中国政府商谈指派大使及其他事项”,并要求“得到外交特权,其中包括外交礼遇、豁免等”。
1月9日,周恩来复照表示“愿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贵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接受阁下所指定为临时代办的胡阶森先生”为“建交谈判的代表”,中方“当给予胡阶森先生及其随员以及档案自南京迁来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
建交谈判搁置
1950年2月14日,胡阶森拜会宦乡司长。胡称,在两国外长交换照会以后,英国政府原以为两国已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后来始知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了(理)解不同”。
当年3月2日章汉夫副部长同胡阶森进行的谈判中,指出中英建交“最主要与必须先行解决者,为英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关系问题”。章副部长说:“英国政府既已宣称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即不应继续再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保持任何外交往来”,可是1950年初,在联合国提出驱逐国民党“代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英国却附和美国,表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出为时尚早”,投了弃权票。
当年3月17日胡阶森答复章汉夫:“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在1950年1月6日撤回对前中国国民党政府之承认,并于同日通知人民政府予以法律上之承认。由该日起,对前国民政府迄无外交关系存在。在伦敦之中国大使馆已行封闭,而前大使亦不享受外交官之身份。”
英国政府认为,“联合国内现时之形势对上述情形并无连带关系”,对国民党“代表等应被取消出席权之决定,只能以集体方式达成”,而“提出该项问题系属太早”,故弃权;“英国政府,一旦于联合国各机构内之多数会员国,对人民政府参加事,愿为投票赞同时,自当欢迎人民政府代表……”简言之,英国虽已撤销了对国民党当局的承认,但不会在联合国投票“驱蒋”,也不会主动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切,需等到多数成员国都同意时,英国才可能同意。
胡阶森认为“投弃权票只是一个程序及战术的问题。”章汉夫则说,弃权是态度问题,“表示英国政府是否真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持友好态度,真正与国民党残余集团断绝关系。”
中方要求英方以实际行动表明其诚意和对新中国的友好态度,英方则以“只有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英建交谈判至此搁置。
“两航”财产
原国民政府所属“两航”(即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国民党败退迁至香港,其中12架飞机起义成功,于1949年11月9日飞抵天津、北京,但尚有71架飞机等资产被英方扣在香港。新中国要求归还这笔国家财产。
11月28日、29日,“两航”2300余员工发表宣言,表示坚决保护两航财产,正告港英当局“重视中国人民政府在香港的资产权益”并予以保护。12月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两航空公司留在香港的资财,只有我中央人民政府和我中央人民政府所委托的人员,才有权处置,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手段侵犯、移动或损坏”。
而美国却趁火打劫,串通阎锡山领导的政府,于1949年12月11日以474万美元买下“两航”产权。
国民党当局担心再次发生飞机起义,1950年4月2日,派特务炸毁了中航停放在香港军事禁区内启德机场07号跑道上的7架飞机。我要求英国政府捉拿肇事者,没有得到回应。
5月8日的谈判中,章汉夫副外长要求英方澄清,“对香港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各种机构及中国的一切国家财产之态度”,英方代表胡阶森说“英国政府承认在英国领土上的过去国民党政府所有财产,现在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但是对“两航”在香港的飞机问题,胡却说“是法律问题”,他不能回答。
5月10日,英国枢密院却发出“枢密院令”,扣押两航飞机和器材。5月17日,章汉夫就此事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7月28日,不顾中方多次抗议,在港英当局的庇护下,美国用航空母舰将两航留港的全部飞机和其他资产强行劫走。
作为报复,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管会征用英国在沪的英联船厂及马勒机器造船厂;同年11月征用英商上海电车、自来水、煤气公司。
代办关系
中英建交谈判搁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英国宣布,它的远东舰队交给美国麦克阿瑟指挥,驻香港英军的一个旅,开赴朝鲜同中朝军队作战。
朝鲜战争停战后,195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周恩来和英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艾登会面,对中英关系改善起到推动作用。
6月17日英方向我国重申:一、“1950年1月6日撤回对前中国国民政府之承认,并于同日通知人民政府予以法律上之承认”;二、关于新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英国政府愿表明其欢迎”态度,“兹将于适当时间”投赞成票;三、“投弃权票一举,决不表示赞成国民党代表权,或反对中央人民政府”;四、关于“两航”财产,英方表示:“对于此项飞机所有权之决定,系归诸法院,而非归诸英国政府。”而就7架飞机被破坏事,表示“以香港政府对此项飞机未予充分保护一点,即已足矣。”
显然,英国态度有了一定进步,但仍不完全符合中方的建交原则。6月初,艾登提出,中方“派一位与杜维廉先生(英在京谈判代表)同样身份的人去伦敦”,周恩来表示同意。17日,周恩来由日内瓦致电中央,建议“相互承认对方外交人员的代表身份和地位,可以表示两国关系已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在双方经过谈判,互换大使之前两国关系仍然是不完全正常的,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谈判建交阶段。代办的机构应称代办处”。
1954年6月17日,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大使关系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恢复,中外建交新一轮大潮到来。1972年3月13日,乔冠华副外长和英国新任驻华代办艾惕思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决定从即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升格为大使。
至于两国遗留在对方资产的历史问题,包括扣押我方“两航”飞机及扣留英方在华的资财,直到1987年6月5日两国政府签订协议才告结束。协议规定,英国向中国支付380万美元,而中国则向英国支付23468008英镑。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